聂心怡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深刻揭示出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价值,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实质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田,是全面提升思政课理论教育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在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教学中,要在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筛选使用等多方面思考与社会大课堂的相关性,明确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坚持什么,倡导什么,善于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全媒体时代赋予了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无穷的想象力,媒介传播运用得当,党的创新理论就能向广大学生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厚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价值也能够体现于时空变幻之中。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围绕党的百余年历程,各高校可以开展党史理论创新性研究,围绕某个特定事件、时段进行专题性研究等,以多角度、多视域与时代形势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高度契合;在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指导下,学校可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多角度参与,多方位思考,实现理论学习与思考运用相贯通,知理明信与行动践行相统一,让学生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研学实践中体悟党的精神品格,体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
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在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正确的教育办学方向,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让思想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时势、时事、行事有机融合起来,讲清楚、讲鲜活、讲透彻,实现思政小课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要不断增强个人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创新教育思维,广拓理论视野,严格要求自己,修正人格品行,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与机理融入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中,真正做到思政理论与价值信仰相统一,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德育贯穿于智、体、美、劳全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担负新的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要坚持将德育始终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深入细致地想到位、做到位、谋划到位、落实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聚焦社会这个“大课堂”开展有益于提升素质教育的活动,将青年学生对于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的理解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变动趋势和中国发展趋势,自觉提升德育素养,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延伸。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通过数字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不断接受德育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演讲、故事会等形式的思政教育班会,主题以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组织学生从“同龄人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逻辑和机理,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具代入感;组织学生参与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助学助残助老助农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近社会、了解社会,用眼睛和心灵感受社会的现实变化和时代进步,树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发表时间:2025-04-25 来源:湖北日报
聂心怡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深刻揭示出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价值,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实质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田,是全面提升思政课理论教育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在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教学中,要在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筛选使用等多方面思考与社会大课堂的相关性,明确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坚持什么,倡导什么,善于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全媒体时代赋予了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无穷的想象力,媒介传播运用得当,党的创新理论就能向广大学生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厚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价值也能够体现于时空变幻之中。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围绕党的百余年历程,各高校可以开展党史理论创新性研究,围绕某个特定事件、时段进行专题性研究等,以多角度、多视域与时代形势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高度契合;在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指导下,学校可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多角度参与,多方位思考,实现理论学习与思考运用相贯通,知理明信与行动践行相统一,让学生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研学实践中体悟党的精神品格,体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
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在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正确的教育办学方向,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让思想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时势、时事、行事有机融合起来,讲清楚、讲鲜活、讲透彻,实现思政小课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教师要不断增强个人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创新教育思维,广拓理论视野,严格要求自己,修正人格品行,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与机理融入思政小课堂理论教育中,真正做到思政理论与价值信仰相统一,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德育贯穿于智、体、美、劳全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担负新的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要坚持将德育始终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深入细致地想到位、做到位、谋划到位、落实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聚焦社会这个“大课堂”开展有益于提升素质教育的活动,将青年学生对于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的理解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变动趋势和中国发展趋势,自觉提升德育素养,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延伸。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通过数字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不断接受德育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演讲、故事会等形式的思政教育班会,主题以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组织学生从“同龄人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逻辑和机理,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具代入感;组织学生参与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助学助残助老助农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近社会、了解社会,用眼睛和心灵感受社会的现实变化和时代进步,树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