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献平:“愿用一生守护武当武术薪火”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覃献平演示武当太乙五行拳。

步入覃献平位于丹江口市均州一路的家中,一幅长约150厘米的黑白集体合照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1982年冬天,中央领导同志与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合影。覃献平轻车熟路地找到照片左侧的母亲,彼时56岁的赵剑英眉眼之间英气勃发,是武当太乙五行拳回归武当的岁月印证。

覃献平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2007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时的所有物品,包括证书、绶带、奖杯及各种资料。双手举起属于母亲的荣耀之杯,他仿佛瞬间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正是他自己18年后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力量源泉!

传承:武术世家的薪火相传

“一门两国宝”“四代共传承”

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覃献平以武当太乙五行拳十九代正宗衣钵传人身份位列其中。这使得拥有“一门两国宝”和“四代共传承”美誉的武术世家愈发熠熠生辉。

所谓“一门两国宝”,即赵剑英、覃献平母子双双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代共传承”则指武当武术已在该家族绵延四代:母亲赵剑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儿子覃献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孙女覃侠(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媳付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孙覃翰圻(武汉体育学院学生)。


传承四代的武术之家。

除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外,中华武术优秀传承人、武当武术传播特别贡献奖等奖项的奖杯、证书在这个武术之家随处可见。

谈及这个武术世家,不得不提赵剑英,她是武当武术传承的旗帜性人物。

赵剑英自幼习练小洪拳、大洪拳、燕青拳、十二路弹腿等,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1980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54岁的赵剑英复出代表湖北省参赛,其武当功夫引起浙江省代表队金子弢的注意。金子弢(原名爱新觉罗·溥寰)是武当山道教的俗家弟子,同时也是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早在1929年,23岁的他就拜武当山的李合林道长为师习得此拳,按师父嘱托隐姓埋名长达半个多世纪。

针对当时“武当无拳”的质疑,金子弢决定“还拳武当”,把武当太乙五行拳悉数传授给赵剑英,使这一沉寂数十年的拳法重现武林。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开始系统整理武当太乙五行拳,拉开武当武术功法整理汇编序幕。

随后,赵剑英又师从武术大师沙国政、吕紫剑等人,习得武当三丰剑、太极剑、八仙剑、八卦掌、形意拳等,以中兴者的身份为武当武术正名,终结“武当无拳”争议。1987年,她受聘担任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为传承发展武当武术作出特殊贡献。

2006年5月,武当武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赵剑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4年后,86岁的赵剑英在丹江口市安祥辞世。

融通:内功心法注入现代竞技

从“金牌教练”变身“国家级传承人”

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70岁的覃献平位列第434号。他个头不高却极为壮实,思维敏捷且身手了得。“三五个年轻人想放倒他都不容易,不信你们试一试!”发小兼弟子的张志国告诉记者。当记者试图抓住他的手,覃献平便使出一招武当抓筋拿脉手法“扭转乾坤”,记者瞬间失去平衡动弹不得。

学习功夫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覃献平自幼随母亲习武,功底扎实,特别是母亲以武当太乙五行拳打破“武当无拳”质疑的壮举,为少年时的他埋下传承的火种。后来,他又得金子弢、沙国政等前辈真传,至今已坚持练拳近60载。

1987年,32岁的覃献平从武汉体育学院摔跤教练班毕业后,成为郧阳地区摔跤队主教练。他将形意、八卦、八极拳与武当太乙五行拳融合,创造性地将拳法的实战技击融入国际摔跤,形成养生与实战并重的独特风格。

执教期间,覃献平率队于1994年至1999年连续六年蝉联省赛团体冠军,带领弟子多次摘得全国各级别赛事桂冠,先后培养出13名武英级运动员,使队伍荣获“丹江口小辣椒”称号,自身亦成为业界公认的“金牌教练”。特别是在1998年,为了备战全国青少年摔跤比赛,他仅用10个月便以武当桩功强化训练,让湖北队选手李荣军夺得42公斤级自由式摔跤冠军,实现丹江口市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谈及武当太乙五行拳,覃献平向记者展示了1983年出版的《武当太乙五行拳》拳谱并介绍道,该拳又名武当擒扑二十三势,是武当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系明弘治年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性,融合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华佗的五禽戏及道门吐纳、导引、技击等术创编而成,已有500多年历史。

演示中,覃献平桩式沉稳,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两手环抱,脚走弧线,绵软缠绕,走圆化柔,行之如蛇,柔似蚕茧,其拳有着“打卧牛之地、脚踢丈二方圆”的特点,将养生和技击完美结合。23个套路动作均以动物的形象和动作命名,如白猿出洞、犀牛望月、大鹏展翅等。

继母亲“还拳武当”后,覃献平的核心使命是“弘扬武当”。他最大贡献是将武当内功心法注入现代竞技,以力点、重心和杠杆为现代训练维度,构建悟道、养生和技击三位一体的武术文化体系,创立“丹田发力,四两拨千斤”训练体系,实现内家功夫与实战格斗的融合。无论是将“丹田炼气”转化为核心肌群训练原理,还是将“阴阳转换”解构为攻防节奏控制,其首创的武当内养十三式标准化课程,使深奥导引术成为可推广的养生产品,学员年均增长40%。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记录了这一传统武学的现代蜕变。

鲜为人知的是,古稀之年的覃献平在2024年8月中旬,面对数十个摄像头完成线上答辩,向专家组系统阐述武当武术的历史脉络。作为光大者,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武当武术全球化。上世纪90年代,他随母亲赵剑英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设立首批海外武当武术传承基地,近年更促成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匈牙利武术传承基地开设武当武术标准化课程。目前,全球28个国家67个教学点形成传承网络,吸引5万海外学员。

2010年,覃献平推动拍摄的纪录片《功夫大师》获美国传播家奖;2017年,德国《每日镜报》称其弟子们在柏林武术节上的表演为“力与美的东方方程式”;2019年,《纽约时报》评价其在联合国总部的展演为“看到了人体小宇宙与天地韵律的共鸣”……

覃献平在武当武术传承人培训班上授课。

覃献平指导弟子练功。

弘扬:推动武当武术产业化

“想为老一辈武术家打造一个家”

春日的静乐宫春风和煦,林木苍翠,覃献平和弟子们在棂星门前习练武当太乙五行拳,一招一式之间尽显云卷云舒之态。望着不远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覃献平说,这是武当武术产业化探索的重要支撑,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2011年7月,覃献平发起成立武当太乙五行文化研究会,国家级非遗武当武术传承基地同步挂牌。该基地占地约55亩,背倚静乐宫,致力打造成集高端养生、竞技、商务、教学、培训、影视、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传承基地。

早在2007年,覃献平就发表《武当武术产业化道路初探》论文并获得武当武术战略发展研讨会金奖。2008年、2009年,作为丹江口市政协委员,他提交的《关于丹江口市武当武术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开发武当武术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城》均获评优秀提案。同年,他发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筹建工作,与世界各地的武术会社、道馆建立武术联谊互访交流机制。

在所有奔走呼号的背后,是覃献平构建开放传承生态的初心和设想,那就是以政府保护为基础,联动互联网打造文化IP,邀请武术泰斗名家完善技术标准,形成“技艺传承—文化传播—产业反哺”的闭环。

覃献平坚守着传承推广武当武术的信念,并脚踏实地地做出了成绩。“现在我想为像母亲这样为武术鞠躬尽瘁的老一辈武术家打造一个家,为武当武术做点实事。”覃献平说。

“武当武术是母亲用生命守护的火种,我愿倾尽一生守护武当武术薪火,使其生生不息、永续传承。”这句承诺背后,是两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接力。(十堰日报 记者吕伟 图/本报记者 张启国

责任编辑:李欢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献平:“愿用一生守护武当武术薪火”

发表时间:2025-04-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覃献平演示武当太乙五行拳。

步入覃献平位于丹江口市均州一路的家中,一幅长约150厘米的黑白集体合照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1982年冬天,中央领导同志与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合影。覃献平轻车熟路地找到照片左侧的母亲,彼时56岁的赵剑英眉眼之间英气勃发,是武当太乙五行拳回归武当的岁月印证。

覃献平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母亲2007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时的所有物品,包括证书、绶带、奖杯及各种资料。双手举起属于母亲的荣耀之杯,他仿佛瞬间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正是他自己18年后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力量源泉!

传承:武术世家的薪火相传

“一门两国宝”“四代共传承”

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覃献平以武当太乙五行拳十九代正宗衣钵传人身份位列其中。这使得拥有“一门两国宝”和“四代共传承”美誉的武术世家愈发熠熠生辉。

所谓“一门两国宝”,即赵剑英、覃献平母子双双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代共传承”则指武当武术已在该家族绵延四代:母亲赵剑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儿子覃献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孙女覃侠(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媳付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孙覃翰圻(武汉体育学院学生)。


传承四代的武术之家。

除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外,中华武术优秀传承人、武当武术传播特别贡献奖等奖项的奖杯、证书在这个武术之家随处可见。

谈及这个武术世家,不得不提赵剑英,她是武当武术传承的旗帜性人物。

赵剑英自幼习练小洪拳、大洪拳、燕青拳、十二路弹腿等,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1980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54岁的赵剑英复出代表湖北省参赛,其武当功夫引起浙江省代表队金子弢的注意。金子弢(原名爱新觉罗·溥寰)是武当山道教的俗家弟子,同时也是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早在1929年,23岁的他就拜武当山的李合林道长为师习得此拳,按师父嘱托隐姓埋名长达半个多世纪。

针对当时“武当无拳”的质疑,金子弢决定“还拳武当”,把武当太乙五行拳悉数传授给赵剑英,使这一沉寂数十年的拳法重现武林。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开始系统整理武当太乙五行拳,拉开武当武术功法整理汇编序幕。

随后,赵剑英又师从武术大师沙国政、吕紫剑等人,习得武当三丰剑、太极剑、八仙剑、八卦掌、形意拳等,以中兴者的身份为武当武术正名,终结“武当无拳”争议。1987年,她受聘担任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为传承发展武当武术作出特殊贡献。

2006年5月,武当武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赵剑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4年后,86岁的赵剑英在丹江口市安祥辞世。

融通:内功心法注入现代竞技

从“金牌教练”变身“国家级传承人”

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70岁的覃献平位列第434号。他个头不高却极为壮实,思维敏捷且身手了得。“三五个年轻人想放倒他都不容易,不信你们试一试!”发小兼弟子的张志国告诉记者。当记者试图抓住他的手,覃献平便使出一招武当抓筋拿脉手法“扭转乾坤”,记者瞬间失去平衡动弹不得。

学习功夫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覃献平自幼随母亲习武,功底扎实,特别是母亲以武当太乙五行拳打破“武当无拳”质疑的壮举,为少年时的他埋下传承的火种。后来,他又得金子弢、沙国政等前辈真传,至今已坚持练拳近60载。

1987年,32岁的覃献平从武汉体育学院摔跤教练班毕业后,成为郧阳地区摔跤队主教练。他将形意、八卦、八极拳与武当太乙五行拳融合,创造性地将拳法的实战技击融入国际摔跤,形成养生与实战并重的独特风格。

执教期间,覃献平率队于1994年至1999年连续六年蝉联省赛团体冠军,带领弟子多次摘得全国各级别赛事桂冠,先后培养出13名武英级运动员,使队伍荣获“丹江口小辣椒”称号,自身亦成为业界公认的“金牌教练”。特别是在1998年,为了备战全国青少年摔跤比赛,他仅用10个月便以武当桩功强化训练,让湖北队选手李荣军夺得42公斤级自由式摔跤冠军,实现丹江口市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谈及武当太乙五行拳,覃献平向记者展示了1983年出版的《武当太乙五行拳》拳谱并介绍道,该拳又名武当擒扑二十三势,是武当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系明弘治年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性,融合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华佗的五禽戏及道门吐纳、导引、技击等术创编而成,已有500多年历史。

演示中,覃献平桩式沉稳,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两手环抱,脚走弧线,绵软缠绕,走圆化柔,行之如蛇,柔似蚕茧,其拳有着“打卧牛之地、脚踢丈二方圆”的特点,将养生和技击完美结合。23个套路动作均以动物的形象和动作命名,如白猿出洞、犀牛望月、大鹏展翅等。

继母亲“还拳武当”后,覃献平的核心使命是“弘扬武当”。他最大贡献是将武当内功心法注入现代竞技,以力点、重心和杠杆为现代训练维度,构建悟道、养生和技击三位一体的武术文化体系,创立“丹田发力,四两拨千斤”训练体系,实现内家功夫与实战格斗的融合。无论是将“丹田炼气”转化为核心肌群训练原理,还是将“阴阳转换”解构为攻防节奏控制,其首创的武当内养十三式标准化课程,使深奥导引术成为可推广的养生产品,学员年均增长40%。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记录了这一传统武学的现代蜕变。

鲜为人知的是,古稀之年的覃献平在2024年8月中旬,面对数十个摄像头完成线上答辩,向专家组系统阐述武当武术的历史脉络。作为光大者,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武当武术全球化。上世纪90年代,他随母亲赵剑英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设立首批海外武当武术传承基地,近年更促成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匈牙利武术传承基地开设武当武术标准化课程。目前,全球28个国家67个教学点形成传承网络,吸引5万海外学员。

2010年,覃献平推动拍摄的纪录片《功夫大师》获美国传播家奖;2017年,德国《每日镜报》称其弟子们在柏林武术节上的表演为“力与美的东方方程式”;2019年,《纽约时报》评价其在联合国总部的展演为“看到了人体小宇宙与天地韵律的共鸣”……

覃献平在武当武术传承人培训班上授课。

覃献平指导弟子练功。

弘扬:推动武当武术产业化

“想为老一辈武术家打造一个家”

春日的静乐宫春风和煦,林木苍翠,覃献平和弟子们在棂星门前习练武当太乙五行拳,一招一式之间尽显云卷云舒之态。望着不远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覃献平说,这是武当武术产业化探索的重要支撑,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2011年7月,覃献平发起成立武当太乙五行文化研究会,国家级非遗武当武术传承基地同步挂牌。该基地占地约55亩,背倚静乐宫,致力打造成集高端养生、竞技、商务、教学、培训、影视、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传承基地。

早在2007年,覃献平就发表《武当武术产业化道路初探》论文并获得武当武术战略发展研讨会金奖。2008年、2009年,作为丹江口市政协委员,他提交的《关于丹江口市武当武术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开发武当武术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城》均获评优秀提案。同年,他发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筹建工作,与世界各地的武术会社、道馆建立武术联谊互访交流机制。

在所有奔走呼号的背后,是覃献平构建开放传承生态的初心和设想,那就是以政府保护为基础,联动互联网打造文化IP,邀请武术泰斗名家完善技术标准,形成“技艺传承—文化传播—产业反哺”的闭环。

覃献平坚守着传承推广武当武术的信念,并脚踏实地地做出了成绩。“现在我想为像母亲这样为武术鞠躬尽瘁的老一辈武术家打造一个家,为武当武术做点实事。”覃献平说。

“武当武术是母亲用生命守护的火种,我愿倾尽一生守护武当武术薪火,使其生生不息、永续传承。”这句承诺背后,是两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接力。(十堰日报 记者吕伟 图/本报记者 张启国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