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读者见面会吸引了众多市民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高静一家参加阅读活动 (受访者供图)
各类读书活动帮助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匡娟 摄
汉水泱泱,书香绵长。从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读史”到今日“满城尽是读书人”,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阅读为纽带,连接起历史与当下。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探寻襄阳的“书香基因”。
全民阅读,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在襄阳,阅读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这座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正将“耕读传家”的传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基因。
清晨的公园里,80岁的赵光德手捧一本名人传记,神情专注。“阅读不仅能修身养性,还能让人学会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愉悦。”这位老人说,他尤其钟爱英雄传记,经常去市图书馆看书、借书,工作人员服务细致周到,让阅读成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他常说,阅读让他的晚年生活充实又满足,仿佛能和书中的英雄们对话,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假期,学生们纷纷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课外书籍。初一学生张博翼一年借阅308本书的纪录令人赞叹。他说:“从小就爱泡在图书馆里,已养成习惯。图书馆的氛围特别好,在这里我能静下心来,探索书中的奥秘。”除了学生,还有许多上班族也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图书馆充电。在他们看来,阅读是缓解工作压力、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
20多岁的宋袁鼎用700册藏书构建起自己的“精神王国”。“阅读不是爱好,而是我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袁鼎说,通过阅读,可以借前人智慧助力自身发展;工作上,可以依靠书籍的权威性解决难题;学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拓展思路和视野。
现代人生活忙碌,但在宋袁鼎看来,最重要的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好时间。“我很少去尝试碎片化阅读。”宋袁鼎说,他一般会规划好早晚各两个小时专门用于个人阅读。
阅读在襄阳的家庭中也蔚然成风。高静的家庭是襄阳“书香家庭”的缩影。丈夫作为记者,以书籍为媒传递思想;高静则通过抖音分享读书心得,带动粉丝加入阅读行列。“从《白鹿原》到《杨绛传》,书籍是我们家的共同语言。”高静说。如今,她成为了汉江阅读推广中心的志愿者,每周组织线下读书会,让更多市民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感受阅读的魅力。
名家领航,思想盛宴点燃阅读激情
襄阳以阅读为桥,吸引了全国名家纷至沓来。从历史小说到现代诗歌,从文学创作到文化传承,一场场思想盛宴在这座古城轮番上演。
2023年,历史小说创作者、畅销书作家马伯庸受新华书店襄阳分公司之邀,在襄阳市图书馆举行襄阳读者见面会,畅聊“历史中的大与小”。马伯庸说,小时候他对襄阳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其中宋元襄阳之战令他十分震撼。由此,他开始去研究襄阳周边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然后是研究襄阳与中原、荆楚,乃至整个国家的关联。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创作至关重要。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之前,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唐朝长安的方方面面;在创作《长安的荔枝》时,更是厚积薄发,仅用11天就完成了作品。他还鼓励襄阳的家长多进行亲子共读,同时利用假期走出家门,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自2023年以来,襄阳市新华书店积极开展“荆楚阅读季”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活动超两百场,其中“阅界大讲坛”活动32场,邀请了马伯庸、黄宇等众多名人名家开展讲座。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多样,每场讲座都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与,大家在聆听名家见解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市作协举办的“中国著名作家进襄阳”文学培训会同样备受关注。2024年10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受邀参加。他以自己的作品《大河》为例,畅谈当下诗歌的写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吉狄马加表示,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他鼓励襄阳作家为汉江立传,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近年来,襄阳开展了多场全国名家看襄阳、写襄阳活动,邀请了蒋子龙、吉狄马加、李春雷等文艺名家来襄阳采风、授课,培训文艺人才和基层文艺爱好者达8000人次。自2018年以来,襄阳已邀请几十名国内文学名家走进襄阳,为襄阳文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土创作,让城市故事走向远方
襄阳的阅读文化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在“读与写”的良性循环中,襄阳人正用笔墨重塑家乡形象。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的7000册本土著作,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城市自传”。
2025年第一季度,襄阳市图书馆收到了社会各界单位及个人捐赠的575册图书。其中包括葛昌永的《阅读湖北》、席星荃的《祖先的村庄》、楚林的《遇见最美的本草》等。其中,襄阳籍作家葛昌永的《阅读湖北》是他多年行走湖北的心血结晶,以百多篇名胜观览诗文结集而成。他还以这本书为基础,举办了6场艺术巡展。目前,阅读湖北·葛昌永艺术作品展襄阳巡展正在市图书馆展出,展览以诗文、书法、绘画、摄影等百余件作品,串联起湖北“两条走廊、两条线”的文化基因,完成了一场从历史到当下、从山河到人心的文化溯源。
“作家楚林将中医药与文学融合创作的《遇见最美的本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据市作协主席涂玉国介绍,近年来我市编辑出版了《诗画襄阳》美术作品集、《襄阳民间文艺》丛书等展现襄阳历史文化的重点文艺作品集20余部,发表、出版长篇小说《希望》、诗集《汉水汤汤》等作品1000余件。其中,楚林的散文集《遇见最美的本草》、惠敏的散文集《送你一瓣月光》分别荣获第八届、第九届冰心散文奖;网络作家罗文飞作品《汉水诡案录》入选中国作协短剧创作扶持项目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襄阳本土作家创作实力的体现,也让襄阳文学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作品认识襄阳、了解襄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仲宣楼,照进24小时城市书房;当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奔向图书馆的“绘本海洋”;当华灯初上,年轻人打开电子书阅读器——襄阳用2800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一座城市最持久的繁华,不在于市井喧嚣,而在于书香弥漫。正如一位市民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在这里,读书就像吃牛肉面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叶艳 李雪西 王雨薇)
发表时间:2025-04-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马伯庸读者见面会吸引了众多市民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摄
高静一家参加阅读活动 (受访者供图)
各类读书活动帮助市民养成阅读习惯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匡娟 摄
汉水泱泱,书香绵长。从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读史”到今日“满城尽是读书人”,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阅读为纽带,连接起历史与当下。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探寻襄阳的“书香基因”。
全民阅读,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在襄阳,阅读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这座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正将“耕读传家”的传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基因。
清晨的公园里,80岁的赵光德手捧一本名人传记,神情专注。“阅读不仅能修身养性,还能让人学会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愉悦。”这位老人说,他尤其钟爱英雄传记,经常去市图书馆看书、借书,工作人员服务细致周到,让阅读成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他常说,阅读让他的晚年生活充实又满足,仿佛能和书中的英雄们对话,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假期,学生们纷纷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课外书籍。初一学生张博翼一年借阅308本书的纪录令人赞叹。他说:“从小就爱泡在图书馆里,已养成习惯。图书馆的氛围特别好,在这里我能静下心来,探索书中的奥秘。”除了学生,还有许多上班族也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图书馆充电。在他们看来,阅读是缓解工作压力、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
20多岁的宋袁鼎用700册藏书构建起自己的“精神王国”。“阅读不是爱好,而是我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袁鼎说,通过阅读,可以借前人智慧助力自身发展;工作上,可以依靠书籍的权威性解决难题;学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拓展思路和视野。
现代人生活忙碌,但在宋袁鼎看来,最重要的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好时间。“我很少去尝试碎片化阅读。”宋袁鼎说,他一般会规划好早晚各两个小时专门用于个人阅读。
阅读在襄阳的家庭中也蔚然成风。高静的家庭是襄阳“书香家庭”的缩影。丈夫作为记者,以书籍为媒传递思想;高静则通过抖音分享读书心得,带动粉丝加入阅读行列。“从《白鹿原》到《杨绛传》,书籍是我们家的共同语言。”高静说。如今,她成为了汉江阅读推广中心的志愿者,每周组织线下读书会,让更多市民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感受阅读的魅力。
名家领航,思想盛宴点燃阅读激情
襄阳以阅读为桥,吸引了全国名家纷至沓来。从历史小说到现代诗歌,从文学创作到文化传承,一场场思想盛宴在这座古城轮番上演。
2023年,历史小说创作者、畅销书作家马伯庸受新华书店襄阳分公司之邀,在襄阳市图书馆举行襄阳读者见面会,畅聊“历史中的大与小”。马伯庸说,小时候他对襄阳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其中宋元襄阳之战令他十分震撼。由此,他开始去研究襄阳周边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然后是研究襄阳与中原、荆楚,乃至整个国家的关联。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创作至关重要。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之前,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唐朝长安的方方面面;在创作《长安的荔枝》时,更是厚积薄发,仅用11天就完成了作品。他还鼓励襄阳的家长多进行亲子共读,同时利用假期走出家门,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自2023年以来,襄阳市新华书店积极开展“荆楚阅读季”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活动超两百场,其中“阅界大讲坛”活动32场,邀请了马伯庸、黄宇等众多名人名家开展讲座。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多样,每场讲座都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与,大家在聆听名家见解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市作协举办的“中国著名作家进襄阳”文学培训会同样备受关注。2024年10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受邀参加。他以自己的作品《大河》为例,畅谈当下诗歌的写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吉狄马加表示,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他鼓励襄阳作家为汉江立传,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近年来,襄阳开展了多场全国名家看襄阳、写襄阳活动,邀请了蒋子龙、吉狄马加、李春雷等文艺名家来襄阳采风、授课,培训文艺人才和基层文艺爱好者达8000人次。自2018年以来,襄阳已邀请几十名国内文学名家走进襄阳,为襄阳文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土创作,让城市故事走向远方
襄阳的阅读文化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输出”。在“读与写”的良性循环中,襄阳人正用笔墨重塑家乡形象。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的7000册本土著作,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城市自传”。
2025年第一季度,襄阳市图书馆收到了社会各界单位及个人捐赠的575册图书。其中包括葛昌永的《阅读湖北》、席星荃的《祖先的村庄》、楚林的《遇见最美的本草》等。其中,襄阳籍作家葛昌永的《阅读湖北》是他多年行走湖北的心血结晶,以百多篇名胜观览诗文结集而成。他还以这本书为基础,举办了6场艺术巡展。目前,阅读湖北·葛昌永艺术作品展襄阳巡展正在市图书馆展出,展览以诗文、书法、绘画、摄影等百余件作品,串联起湖北“两条走廊、两条线”的文化基因,完成了一场从历史到当下、从山河到人心的文化溯源。
“作家楚林将中医药与文学融合创作的《遇见最美的本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据市作协主席涂玉国介绍,近年来我市编辑出版了《诗画襄阳》美术作品集、《襄阳民间文艺》丛书等展现襄阳历史文化的重点文艺作品集20余部,发表、出版长篇小说《希望》、诗集《汉水汤汤》等作品1000余件。其中,楚林的散文集《遇见最美的本草》、惠敏的散文集《送你一瓣月光》分别荣获第八届、第九届冰心散文奖;网络作家罗文飞作品《汉水诡案录》入选中国作协短剧创作扶持项目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襄阳本土作家创作实力的体现,也让襄阳文学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作品认识襄阳、了解襄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仲宣楼,照进24小时城市书房;当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奔向图书馆的“绘本海洋”;当华灯初上,年轻人打开电子书阅读器——襄阳用2800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一座城市最持久的繁华,不在于市井喧嚣,而在于书香弥漫。正如一位市民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在这里,读书就像吃牛肉面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叶艳 李雪西 王雨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