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连日来,咸宁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香城泉都咸宁,不仅以桂香闻名,这里还浸润着浓浓书香。近年来,咸宁市以“书香咸宁”建设为抓手,将全民阅读工程打造为城市文化新名片,通过阵地建设下沉、服务触角延伸、社会力量激活三大路径,构建起覆盖城乡、贯穿全年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
连点成网
构建全域书香网络
4月20日,走进市区龙潭里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香城书房内书香四溢,龙潭里景区前的广场上,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热闹开展。香城书房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群众提供休憩、充电、阅读、学习的场所,可以在其中开展阅读交流、香城雅集等特色活动。
“家门口的香城书房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家住龙栖蝶谷的姜女士下班后喜欢来到香城书房看书,她说,书房的阅读空间经常座无虚席,书房还配置了自助借阅设备、充电接口、饮水机等便民设施,藏书涵盖文学、科技、少儿等类别,非常丰富。像这样的香城书房,我市共有11家。
在咸安区贺胜桥镇滨湖村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文明实践+技能培训”的复合功能令人耳目一新。书架上既有《果树栽培技术》等实用书籍,也有武汉音乐学院志愿者开设的“小书虫欢乐读”课程表。
从2020年初开始,咸宁市多部门联合创新漂流书包项目,并在2022年被评为全国妇联家庭阅读示范案例。漂流书包打破了传统静止、封闭的读书方式,让书籍在流动中得到新的生命,以阅读滋养家庭、传承家风,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
如今,咸宁的阅读版图正在发生变化:全市建成农家书屋912家,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注册用户量31.44万,总访问量375.54万人次,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4000余场次。在崇阳“书邻小镜·大集书房”,“图书+文创+水吧”的多元空间日均接待读者超200人;通城县投入5000万元改造的智慧图书馆,通过全数字化运营实现“指尖借阅”。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总流通达81.88万人次,书刊外借36.1万册次,组织阅读活动384场次,吸引18.76万市民参与。
服务延伸
让阅读触达“神经末梢”
咸安区永安街道为了让居民家里闲置的书籍流动起来,在社区、小区阵地打造“共享书吧”,采取“居民捐一本,街道配一本”的形式,积极发动辖区居民、“桂乡管家”、爱心企业、包保单位捐书,让知识在小区传递,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和精神滋养。
“过去觉得读书是文化人的事,现在社区活动把书送到家门口,我们也从读书中找到乐趣。”65岁的王大爷高兴地说。这种将阅读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的模式,让全民阅读真正触达“神经末梢”。
据了解,永安街道的“共享书吧”鼓励辖区青少年做小小图书管理员,让孩子们在认识书籍、爱护书籍的同时,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同时,结合“快乐星期六”“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共享书吧”定期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和扫黄打非、护苗行动、阅读讲座、读书征文等活动,让不同人群都能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在咸宁的各个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有声有色。
咸安区桂花镇柏墩中心小学精心设计了“读书长廊”,学校还常态化开展兴趣小组阅读课。寒暑假期间,学校和社区围绕国学经典、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等开展阅读活动,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引导更多孩子参与阅读、热爱阅读。
全民共建
以书为媒共建精神家园
3月3日,咸安区大幕乡常收集镇一群爱好读书的群众团团围坐,一手托书一手捻页,神情专注。这是由阅读爱好者章专丽发起的读书会,已经开展多期,上至70岁老者,下至5岁孩童,最高峰时近30人参与。
“我找到了心灵平静的秘诀。”“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不少人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读书会,留下自己的感悟。在咸宁,越来越多阅读爱好者自发组织阅读活动。
更令人惊喜的是银发族的阅读热情。“我喜欢朗诵,早上起床后就喜欢在院子里读上一段。”72岁的刘大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3月16日,咸安区横沟桥镇栗林村栗林书屋的门前广场上,书声琅琅,咸安区文联正在这里举办“花漾书香”读书会活动。广场上,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带来文学名著、历史典籍、科普读物、少儿绘本等书籍,吸引不少村民和小朋友们驻足翻阅。
不仅如此,咸宁市多个商家也主动融入阅读生态:多家咖啡馆设置“图书漂流角”,读者将闲置书籍放在店里分享给他人,也可以点上一杯饮品在这里静静看书。
如今,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创,从硬件建设到文化浸润,咸宁用书香描绘出一幅全民阅读的“成长图谱”。全市机关单位及562所中小学校实现图书室全覆盖,“慧悦读”“起点阅读”“朝读经典”“满天星计划”“兴贤夜诵”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场所逐步拓展,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咸宁日报 记者 王馨茁)
发表时间:2025-04-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连日来,咸宁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香城泉都咸宁,不仅以桂香闻名,这里还浸润着浓浓书香。近年来,咸宁市以“书香咸宁”建设为抓手,将全民阅读工程打造为城市文化新名片,通过阵地建设下沉、服务触角延伸、社会力量激活三大路径,构建起覆盖城乡、贯穿全年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
连点成网
构建全域书香网络
4月20日,走进市区龙潭里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香城书房内书香四溢,龙潭里景区前的广场上,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热闹开展。香城书房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群众提供休憩、充电、阅读、学习的场所,可以在其中开展阅读交流、香城雅集等特色活动。
“家门口的香城书房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家住龙栖蝶谷的姜女士下班后喜欢来到香城书房看书,她说,书房的阅读空间经常座无虚席,书房还配置了自助借阅设备、充电接口、饮水机等便民设施,藏书涵盖文学、科技、少儿等类别,非常丰富。像这样的香城书房,我市共有11家。
在咸安区贺胜桥镇滨湖村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文明实践+技能培训”的复合功能令人耳目一新。书架上既有《果树栽培技术》等实用书籍,也有武汉音乐学院志愿者开设的“小书虫欢乐读”课程表。
从2020年初开始,咸宁市多部门联合创新漂流书包项目,并在2022年被评为全国妇联家庭阅读示范案例。漂流书包打破了传统静止、封闭的读书方式,让书籍在流动中得到新的生命,以阅读滋养家庭、传承家风,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
如今,咸宁的阅读版图正在发生变化:全市建成农家书屋912家,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注册用户量31.44万,总访问量375.54万人次,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4000余场次。在崇阳“书邻小镜·大集书房”,“图书+文创+水吧”的多元空间日均接待读者超200人;通城县投入5000万元改造的智慧图书馆,通过全数字化运营实现“指尖借阅”。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总流通达81.88万人次,书刊外借36.1万册次,组织阅读活动384场次,吸引18.76万市民参与。
服务延伸
让阅读触达“神经末梢”
咸安区永安街道为了让居民家里闲置的书籍流动起来,在社区、小区阵地打造“共享书吧”,采取“居民捐一本,街道配一本”的形式,积极发动辖区居民、“桂乡管家”、爱心企业、包保单位捐书,让知识在小区传递,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和精神滋养。
“过去觉得读书是文化人的事,现在社区活动把书送到家门口,我们也从读书中找到乐趣。”65岁的王大爷高兴地说。这种将阅读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的模式,让全民阅读真正触达“神经末梢”。
据了解,永安街道的“共享书吧”鼓励辖区青少年做小小图书管理员,让孩子们在认识书籍、爱护书籍的同时,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同时,结合“快乐星期六”“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共享书吧”定期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和扫黄打非、护苗行动、阅读讲座、读书征文等活动,让不同人群都能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在咸宁的各个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有声有色。
咸安区桂花镇柏墩中心小学精心设计了“读书长廊”,学校还常态化开展兴趣小组阅读课。寒暑假期间,学校和社区围绕国学经典、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等开展阅读活动,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引导更多孩子参与阅读、热爱阅读。
全民共建
以书为媒共建精神家园
3月3日,咸安区大幕乡常收集镇一群爱好读书的群众团团围坐,一手托书一手捻页,神情专注。这是由阅读爱好者章专丽发起的读书会,已经开展多期,上至70岁老者,下至5岁孩童,最高峰时近30人参与。
“我找到了心灵平静的秘诀。”“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不少人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读书会,留下自己的感悟。在咸宁,越来越多阅读爱好者自发组织阅读活动。
更令人惊喜的是银发族的阅读热情。“我喜欢朗诵,早上起床后就喜欢在院子里读上一段。”72岁的刘大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3月16日,咸安区横沟桥镇栗林村栗林书屋的门前广场上,书声琅琅,咸安区文联正在这里举办“花漾书香”读书会活动。广场上,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带来文学名著、历史典籍、科普读物、少儿绘本等书籍,吸引不少村民和小朋友们驻足翻阅。
不仅如此,咸宁市多个商家也主动融入阅读生态:多家咖啡馆设置“图书漂流角”,读者将闲置书籍放在店里分享给他人,也可以点上一杯饮品在这里静静看书。
如今,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创,从硬件建设到文化浸润,咸宁用书香描绘出一幅全民阅读的“成长图谱”。全市机关单位及562所中小学校实现图书室全覆盖,“慧悦读”“起点阅读”“朝读经典”“满天星计划”“兴贤夜诵”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场所逐步拓展,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咸宁日报 记者 王馨茁)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