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荆楚文化史》总主编刘玉堂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刘玉堂 受访者供图

刘玉堂为读者在《荆楚文化史》上签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对话人物

刘玉堂,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馆国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楚文化、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楚国经济史》《法史问津》,合著《楚国的城市与建筑》《荆楚文化志》《湖北通史·先秦卷》等,主编或执行主编了《世纪楚学》《长江文明之旅》《汉江文化史》等丛书。

■对话背景

总共6卷,总计近300万字!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荆楚文化史》,8月中旬在武汉举行了研讨会。

《荆楚文化史》被誉为“荆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标”,其以文化史为主线,梳理探索了荆楚文化的历史源头、演进轨迹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了《荆楚文化史》总主编刘玉堂教授。对于2014年立项、“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这位荆楚文化研究专家,依循自己为这部恢宏画卷执笔的总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充满诗情、豪情与激情。

作为本地域文化通史,《荆楚文化史》并不等同于湖北文化史

极目新闻:作为一部本地域文化通史,能不能理解《荆楚文化史》是一部湖北文化史?

刘玉堂:荆楚文化的源头和发展的中心区域确实是在今天的湖北,其时间范围从远古到当代。之所以称荆楚文化,不仅因为其主源和主干楚文化是以湖北为主要地域成长壮大的,而且荆、楚又往往互称并举。至于本书称《荆楚文化史》而不称《湖北文化史》,主要由于“湖北”的概念是宋代才有的,始于北宋初年以洞庭湖为界分荆湖为南北二路,其中荆湖北路即指湖北。“荆楚”的概念则始于先秦,其对应的空间范围基本上都是以今湖北为中心。鉴于本书的时间跨度,故名之为《荆楚文化史》切近。

极目新闻:《荆楚文化史》的编撰兹事体大,总体方向如何掌握?

刘玉堂:一是荆楚文化的时间界限。本书上起远古,下至当下,突破了史学界心照不宣的“当代人不治当代史”的传统。

二是荆楚文化的空间界定。本书明确强调研究的空间范围原则上不超出当今湖北行政区划,但如涉及思想影响、文化交流、人物迁徙、商旅流通乃至政治背景和经济状况等问题,尤其是牵涉到湖北局势发展的重要事象时,有关叙述或分析会越出今湖北省界范围。

三是荆楚文化的内容定位。一般文化史研究,视角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采取宏观视角,难免失之于宽泛,极易与《湖北通史》一类著述雷同;采取微观视角,未免失之于狭窄。有鉴于此,本书采取了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视角,即除重点考察微观层面的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之外,还涉及时代变迁的社会背景和生态、移民、城建、商旅、交通等文化事象。

概而言之,《荆楚文化史》旨在经由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考察,梳理出荆楚文化发生、成长和演变的线索,揭示出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状态和流迁趋势,勾勒出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间多向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轨迹,进而客观地评价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强大而持久的作用与影响。

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

极目新闻: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方面,荆楚文化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刘玉堂:可以说,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分别代表着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群体所创作的楚辞,既是同《诗经》并峙的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又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之一,历代第一流的人文学者,几乎没有不受楚辞浸润的,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的话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春秋时期,楚国乐人优孟以善于模仿人物声形表演而闻名于此,“优孟衣冠”因之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代名词。清代乾隆时期,荆楚“汉调”偕徽班进京,京城流传的京剧“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正是指的京剧唱腔主要承袭汉调皮黄腔即西皮、二黄而来。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荆楚三杰”,即崇阳米应先、罗田余三胜和江夏谭鑫培,对京剧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仅如此,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也因发源于清代中晚期鄂皖赣交界处的黄梅多云山而得名。荆楚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湖北人可以自豪地外推两本书:《茶经》和《本草纲目》

极目新闻: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举足轻重,如果谈到对外传播,我们湖北人可不可以首推《茶经》和《本草纲目》这两本书?

刘玉堂:是的。荆楚文化对中华学术的贡献,我觉得要突出茶文化。

虽说神农氏已发明茶饮,但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则始于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陆羽醉心茶事,遍访神州,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其内容从茶的起源到种茶、制茶、烹茶之法,从饮茶器具到名茶产地和品茗之道,条分缕析,广博精深,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陆羽也因之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经》还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打开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门户。19世纪前后,以蒲圻(今赤壁)羊楼洞砖茶为标志的湖北茶叶开始输往俄、英等国,中外“茶叶之路”正式开通,全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汉口也被称为“东方茶港”。

《本草纲目》是荆楚文化对中华科学与技术的贡献。明代荆楚蕲州(今蕲春)人李时珍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本草纲目》,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被进化论鼻祖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东方医学巨典”。宋代荆楚蕲水(今浠水)人庞安时所著《伤寒总病论》、明代荆楚罗田人“医圣”万全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清代荆楚广济(今武穴)人杨济泰所著《医学述要》等,无一不是中国医药史上的杰作。

看今日之荆楚文化,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

极目新闻:总序开篇您引用了杜甫的诗歌《江陵望幸》,整个总序充满诗情、豪情、激情。

刘玉堂:是啊!“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诗圣杜甫《江陵望幸》如椽巨笔下的荆楚大地,令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而这方神奇土地孕育的荆楚文化,又令多少人为之梦萦魂牵!

总序结尾我回到当下,我这样抒发我对荆楚文化的赞叹和期盼——

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千年楚凤腾飞。试看今日之荆楚文化,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雄姿英发,气冲河汉!(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责任编辑:王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对话《荆楚文化史》总主编刘玉堂

发表时间:2024-09-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刘玉堂 受访者供图

刘玉堂为读者在《荆楚文化史》上签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对话人物

刘玉堂,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馆国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楚文化、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楚国经济史》《法史问津》,合著《楚国的城市与建筑》《荆楚文化志》《湖北通史·先秦卷》等,主编或执行主编了《世纪楚学》《长江文明之旅》《汉江文化史》等丛书。

■对话背景

总共6卷,总计近300万字!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荆楚文化史》,8月中旬在武汉举行了研讨会。

《荆楚文化史》被誉为“荆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标”,其以文化史为主线,梳理探索了荆楚文化的历史源头、演进轨迹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了《荆楚文化史》总主编刘玉堂教授。对于2014年立项、“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制,这位荆楚文化研究专家,依循自己为这部恢宏画卷执笔的总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充满诗情、豪情与激情。

作为本地域文化通史,《荆楚文化史》并不等同于湖北文化史

极目新闻:作为一部本地域文化通史,能不能理解《荆楚文化史》是一部湖北文化史?

刘玉堂:荆楚文化的源头和发展的中心区域确实是在今天的湖北,其时间范围从远古到当代。之所以称荆楚文化,不仅因为其主源和主干楚文化是以湖北为主要地域成长壮大的,而且荆、楚又往往互称并举。至于本书称《荆楚文化史》而不称《湖北文化史》,主要由于“湖北”的概念是宋代才有的,始于北宋初年以洞庭湖为界分荆湖为南北二路,其中荆湖北路即指湖北。“荆楚”的概念则始于先秦,其对应的空间范围基本上都是以今湖北为中心。鉴于本书的时间跨度,故名之为《荆楚文化史》切近。

极目新闻:《荆楚文化史》的编撰兹事体大,总体方向如何掌握?

刘玉堂:一是荆楚文化的时间界限。本书上起远古,下至当下,突破了史学界心照不宣的“当代人不治当代史”的传统。

二是荆楚文化的空间界定。本书明确强调研究的空间范围原则上不超出当今湖北行政区划,但如涉及思想影响、文化交流、人物迁徙、商旅流通乃至政治背景和经济状况等问题,尤其是牵涉到湖北局势发展的重要事象时,有关叙述或分析会越出今湖北省界范围。

三是荆楚文化的内容定位。一般文化史研究,视角有宏观和微观之分。采取宏观视角,难免失之于宽泛,极易与《湖北通史》一类著述雷同;采取微观视角,未免失之于狭窄。有鉴于此,本书采取了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视角,即除重点考察微观层面的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之外,还涉及时代变迁的社会背景和生态、移民、城建、商旅、交通等文化事象。

概而言之,《荆楚文化史》旨在经由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考察,梳理出荆楚文化发生、成长和演变的线索,揭示出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状态和流迁趋势,勾勒出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间多向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轨迹,进而客观地评价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强大而持久的作用与影响。

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

极目新闻: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方面,荆楚文化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刘玉堂:可以说,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分别代表着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群体所创作的楚辞,既是同《诗经》并峙的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又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之一,历代第一流的人文学者,几乎没有不受楚辞浸润的,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的话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春秋时期,楚国乐人优孟以善于模仿人物声形表演而闻名于此,“优孟衣冠”因之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代名词。清代乾隆时期,荆楚“汉调”偕徽班进京,京城流传的京剧“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正是指的京剧唱腔主要承袭汉调皮黄腔即西皮、二黄而来。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荆楚三杰”,即崇阳米应先、罗田余三胜和江夏谭鑫培,对京剧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不仅如此,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也因发源于清代中晚期鄂皖赣交界处的黄梅多云山而得名。荆楚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湖北人可以自豪地外推两本书:《茶经》和《本草纲目》

极目新闻: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举足轻重,如果谈到对外传播,我们湖北人可不可以首推《茶经》和《本草纲目》这两本书?

刘玉堂:是的。荆楚文化对中华学术的贡献,我觉得要突出茶文化。

虽说神农氏已发明茶饮,但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则始于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陆羽醉心茶事,遍访神州,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其内容从茶的起源到种茶、制茶、烹茶之法,从饮茶器具到名茶产地和品茗之道,条分缕析,广博精深,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陆羽也因之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经》还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打开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门户。19世纪前后,以蒲圻(今赤壁)羊楼洞砖茶为标志的湖北茶叶开始输往俄、英等国,中外“茶叶之路”正式开通,全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汉口也被称为“东方茶港”。

《本草纲目》是荆楚文化对中华科学与技术的贡献。明代荆楚蕲州(今蕲春)人李时珍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本草纲目》,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被进化论鼻祖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东方医学巨典”。宋代荆楚蕲水(今浠水)人庞安时所著《伤寒总病论》、明代荆楚罗田人“医圣”万全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清代荆楚广济(今武穴)人杨济泰所著《医学述要》等,无一不是中国医药史上的杰作。

看今日之荆楚文化,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

极目新闻:总序开篇您引用了杜甫的诗歌《江陵望幸》,整个总序充满诗情、豪情、激情。

刘玉堂:是啊!“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诗圣杜甫《江陵望幸》如椽巨笔下的荆楚大地,令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而这方神奇土地孕育的荆楚文化,又令多少人为之梦萦魂牵!

总序结尾我回到当下,我这样抒发我对荆楚文化的赞叹和期盼——

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千年楚凤腾飞。试看今日之荆楚文化,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雄姿英发,气冲河汉!(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