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截图
“慢娃儿”包子铺的成员代表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俊华摄
在湖北省枝江市,有这样一家特别的包子铺,它的主要经营者是几位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慢娃儿”。为什么叫“慢娃儿”呢?这是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智力发育迟缓。
这家包子铺还有一位特别的“编外成员”——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延清。在他的陪伴下,“慢娃儿”包子铺已经走过了5年岁月。
早晨7时30分许,城市渐渐喧闹起来,但在“慢娃儿”包子铺的操作间,安静却成了主旋律。员工们没有语言交流,每天需要制作的包子种类已经提前用马克笔写在了白板上。要做好一个生坯包子,需要和面、压面、包制、发酵等10余道工序,操作间里的3位年轻人仅凭简单的眼神交流,就能合力完成。不到30分钟,一板包子便被送进发酵设备中。
只有当前厅来了客人,包子铺的安静才会被短暂打破。30岁的柳晓婷是重度听力残疾人,她从小摸索着学会了看口型读唇语,能够与顾客进行语言沟通,这也让她成为包子铺唯一的销售员。
包子铺外没有显眼的标识,但慕名而来的顾客却不少,有的甚至是从邻近县市自驾前来的回头客。
“慢娃儿”的就业引路人
“慢娃儿”包子铺是怎么开起来的呢?故事还得从“慢娃儿”们的老师——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延清说起。
10年前,周延清在该校毕业生的摸底调查中发现,50多名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人能自食其力,许多学生难以融入社会。这让周延清心里有了个结,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慢娃儿”们做点什么。
“那一年,我走进一个孩子的家里,她什么话都没说,蹲在我的脚边痛哭了一场。学生家长看着我,眼神里既有无奈又有期盼,我永远忘不了。”9月1日,周延清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他想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但具体怎么做,他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2018年,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政策支持下,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高中阶段增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周延清觉得机会来了。通过走访调查,他将职业教育的方向聚焦到“做包子”上。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这门手艺,当时43岁的周延清,自己先开始了学艺之路。他报名参加了本地的面点短期班,还在网上找来面点教学视频自学。课余时间,他吃遍了枝江市大大小小的包子铺,边吃边琢磨背后的门道。
“与其说我教他们,不如说我跟他们一起学。他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现在哪怕闭着眼睛下剂子,上下误差也不超过2克。”周延清说。
渐渐地,学生们包包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周的课时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看着他们日渐精进的手艺,周延清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一间包子铺,让他们充分练手。2019年5月,“特爱包子”在学校门口正式开业了。
为了不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习,这间包子铺只在每周二到周五营业。凌晨4时30分许,周延清和学生们就要到店准备,和面、调馅、包制、销售,营业到9时准时关门,回到教室上第二节课。
由于经验不足,起步阶段,常有次品包子出现。但顾客们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包容,包子铺的生意不错。
不拿报酬的“编外顾问”
随着时间推移,“特爱包子”在枝江市渐渐有了知名度,学生们的手艺也越来越好,让周延清对他们的就业充满信心。可当毕业季到来,现实却给了周延清当头一棒——由于学生们大多无法进行言语交流,几乎没有店铺愿意聘用这群“慢娃儿”。
好不容易学会的手艺,难道要学生们放弃吗?周延清不甘心:“我们想到扶持几个学生抱团创业,干脆自己成立一个公司,我们扶着他们继续往前走,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2022年,因疫情闭店的“特爱包子”恢复营业,改名为“慢娃儿”。他们避开快节奏的早点生意,专心打磨速冻生坯包子,全天销售。包子铺所有权全部归属“慢娃儿”们,周延清是“编外顾问”,不拿一分钱报酬,财务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代管。经过2年多稳扎稳打的经营,更多“慢娃儿”加入了进来。
33岁的谢毅患有轻度智力障碍。今年1月,经过枝江市残联介绍,他到“慢娃儿”包子铺学做包子。这是他辗转找到的第5份工作。之后的几个月里,他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父亲谢远兵十分欣喜。
“他现在喜欢跟人沟通,不像以前那样孤僻了。看到他慢慢融入社会,能够自食其力,我非常高兴。”谢远兵说。
虽然手眼的协调度不高,但经过努力,谢毅如今已经能够擀出标准的包子皮了,每张包子皮都是中间厚、两边薄,直径在6厘米到7厘米之间。
手指翻飞中,面团一捏一揉,只需几秒钟,一个精巧的包子便轻松成型。作为包子铺里学艺时间最长的店员,杨兴链也是从擀面皮学起,足足练习了2年,才真正学会包包子。杨兴链从小聋哑,还有智力障碍,无法用言语交流,如何控制包子皮的厚薄与手劲的轻重,全靠周延清打着手语传授,他自己再慢慢练习,最后终于“出师”。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面对“慢娃儿”们的“慢”,周延清有着十足的耐心,一次做不好,就再来10次、100次……
作为包子铺的“幕后军师”,面对市场的反馈,周延清同样耐心十足,不断调整包子的配方,适应顾客的需求。
在周延清和“慢娃儿”们共同的努力下,“慢娃儿”包子铺赢得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他们的包子开始批量供应枝江市30多家餐饮门店、食堂,热气腾腾的“慢娃儿”包子成为不少餐厅的热门主食。如今,“慢娃儿”包子铺核心成员的月收入,已经稳定在4000元以上,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
慢慢坚持终能收获美好
慢慢学会包包子,慢慢学会自食其力,慢慢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看着“慢娃儿”们一点点进步,周延清对他们的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期待。
一天,周延清组织“慢娃儿”包子铺成员和他们的家长聚会。为了准备晚餐,周延清特意叫上杨兴链一起去菜场买菜,培养他对“钱”的概念。
由于几乎没有“钱”的概念,杨兴链经常花冤枉钱。不久前,他帮店里购买了6个辣椒,2.1元付成了21元。虽然工作赚的钱差不多,可他攒下的钱却比店里的小伙伴们少了许多。周延清意识到,要让他学会怎么“花钱”。
学会花钱,学会攒钱,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对“慢娃儿”们来说,也得慢慢学习。这些日积月累的小改变,让“慢娃儿”们的笑容更多了,希望更多了。
周延清和“慢娃儿”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不少残疾人主动找到他们寻求帮助。2年来,“慢娃儿”包子铺通过将残疾人养殖户拉入供货体系、为残疾人创业者牵线搭桥,已经累计帮助了20多位残疾人创业个体和300多个残疾人家庭实现增收。
和“慢娃儿”们打了几十年交道,周延清说,未来依旧要慢慢来。“天生的残疾回避不了,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点弥补。虽然慢,只要坚持,美好就会慢慢到来。”周延清对孩子们的未来满怀憧憬。(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发表时间:2024-09-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央视报道截图
“慢娃儿”包子铺的成员代表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俊华摄
在湖北省枝江市,有这样一家特别的包子铺,它的主要经营者是几位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慢娃儿”。为什么叫“慢娃儿”呢?这是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智力发育迟缓。
这家包子铺还有一位特别的“编外成员”——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延清。在他的陪伴下,“慢娃儿”包子铺已经走过了5年岁月。
早晨7时30分许,城市渐渐喧闹起来,但在“慢娃儿”包子铺的操作间,安静却成了主旋律。员工们没有语言交流,每天需要制作的包子种类已经提前用马克笔写在了白板上。要做好一个生坯包子,需要和面、压面、包制、发酵等10余道工序,操作间里的3位年轻人仅凭简单的眼神交流,就能合力完成。不到30分钟,一板包子便被送进发酵设备中。
只有当前厅来了客人,包子铺的安静才会被短暂打破。30岁的柳晓婷是重度听力残疾人,她从小摸索着学会了看口型读唇语,能够与顾客进行语言沟通,这也让她成为包子铺唯一的销售员。
包子铺外没有显眼的标识,但慕名而来的顾客却不少,有的甚至是从邻近县市自驾前来的回头客。
“慢娃儿”的就业引路人
“慢娃儿”包子铺是怎么开起来的呢?故事还得从“慢娃儿”们的老师——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延清说起。
10年前,周延清在该校毕业生的摸底调查中发现,50多名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人能自食其力,许多学生难以融入社会。这让周延清心里有了个结,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慢娃儿”们做点什么。
“那一年,我走进一个孩子的家里,她什么话都没说,蹲在我的脚边痛哭了一场。学生家长看着我,眼神里既有无奈又有期盼,我永远忘不了。”9月1日,周延清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他想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但具体怎么做,他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2018年,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政策支持下,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高中阶段增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周延清觉得机会来了。通过走访调查,他将职业教育的方向聚焦到“做包子”上。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这门手艺,当时43岁的周延清,自己先开始了学艺之路。他报名参加了本地的面点短期班,还在网上找来面点教学视频自学。课余时间,他吃遍了枝江市大大小小的包子铺,边吃边琢磨背后的门道。
“与其说我教他们,不如说我跟他们一起学。他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现在哪怕闭着眼睛下剂子,上下误差也不超过2克。”周延清说。
渐渐地,学生们包包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周的课时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看着他们日渐精进的手艺,周延清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一间包子铺,让他们充分练手。2019年5月,“特爱包子”在学校门口正式开业了。
为了不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习,这间包子铺只在每周二到周五营业。凌晨4时30分许,周延清和学生们就要到店准备,和面、调馅、包制、销售,营业到9时准时关门,回到教室上第二节课。
由于经验不足,起步阶段,常有次品包子出现。但顾客们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包容,包子铺的生意不错。
不拿报酬的“编外顾问”
随着时间推移,“特爱包子”在枝江市渐渐有了知名度,学生们的手艺也越来越好,让周延清对他们的就业充满信心。可当毕业季到来,现实却给了周延清当头一棒——由于学生们大多无法进行言语交流,几乎没有店铺愿意聘用这群“慢娃儿”。
好不容易学会的手艺,难道要学生们放弃吗?周延清不甘心:“我们想到扶持几个学生抱团创业,干脆自己成立一个公司,我们扶着他们继续往前走,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2022年,因疫情闭店的“特爱包子”恢复营业,改名为“慢娃儿”。他们避开快节奏的早点生意,专心打磨速冻生坯包子,全天销售。包子铺所有权全部归属“慢娃儿”们,周延清是“编外顾问”,不拿一分钱报酬,财务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代管。经过2年多稳扎稳打的经营,更多“慢娃儿”加入了进来。
33岁的谢毅患有轻度智力障碍。今年1月,经过枝江市残联介绍,他到“慢娃儿”包子铺学做包子。这是他辗转找到的第5份工作。之后的几个月里,他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父亲谢远兵十分欣喜。
“他现在喜欢跟人沟通,不像以前那样孤僻了。看到他慢慢融入社会,能够自食其力,我非常高兴。”谢远兵说。
虽然手眼的协调度不高,但经过努力,谢毅如今已经能够擀出标准的包子皮了,每张包子皮都是中间厚、两边薄,直径在6厘米到7厘米之间。
手指翻飞中,面团一捏一揉,只需几秒钟,一个精巧的包子便轻松成型。作为包子铺里学艺时间最长的店员,杨兴链也是从擀面皮学起,足足练习了2年,才真正学会包包子。杨兴链从小聋哑,还有智力障碍,无法用言语交流,如何控制包子皮的厚薄与手劲的轻重,全靠周延清打着手语传授,他自己再慢慢练习,最后终于“出师”。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面对“慢娃儿”们的“慢”,周延清有着十足的耐心,一次做不好,就再来10次、100次……
作为包子铺的“幕后军师”,面对市场的反馈,周延清同样耐心十足,不断调整包子的配方,适应顾客的需求。
在周延清和“慢娃儿”们共同的努力下,“慢娃儿”包子铺赢得越来越多顾客的青睐,他们的包子开始批量供应枝江市30多家餐饮门店、食堂,热气腾腾的“慢娃儿”包子成为不少餐厅的热门主食。如今,“慢娃儿”包子铺核心成员的月收入,已经稳定在4000元以上,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
慢慢坚持终能收获美好
慢慢学会包包子,慢慢学会自食其力,慢慢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看着“慢娃儿”们一点点进步,周延清对他们的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期待。
一天,周延清组织“慢娃儿”包子铺成员和他们的家长聚会。为了准备晚餐,周延清特意叫上杨兴链一起去菜场买菜,培养他对“钱”的概念。
由于几乎没有“钱”的概念,杨兴链经常花冤枉钱。不久前,他帮店里购买了6个辣椒,2.1元付成了21元。虽然工作赚的钱差不多,可他攒下的钱却比店里的小伙伴们少了许多。周延清意识到,要让他学会怎么“花钱”。
学会花钱,学会攒钱,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对“慢娃儿”们来说,也得慢慢学习。这些日积月累的小改变,让“慢娃儿”们的笑容更多了,希望更多了。
周延清和“慢娃儿”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不少残疾人主动找到他们寻求帮助。2年来,“慢娃儿”包子铺通过将残疾人养殖户拉入供货体系、为残疾人创业者牵线搭桥,已经累计帮助了20多位残疾人创业个体和300多个残疾人家庭实现增收。
和“慢娃儿”们打了几十年交道,周延清说,未来依旧要慢慢来。“天生的残疾回避不了,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点弥补。虽然慢,只要坚持,美好就会慢慢到来。”周延清对孩子们的未来满怀憧憬。(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