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美好文化之约传承之旅——写在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之际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龙舟选手在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进行传统龙舟比赛。(本报资料图片)

碧水澄潭映远空,长歌浩荡歌屈原。

6月7日,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端午祭将在宜昌秭归启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侨商代表,将共聚屈原祠前,缅怀诗祖屈原,共襄端午盛典。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我国目前唯一保留的全国性端午节文化节庆活动。这场延续15年的端午文化盛典,每年吸引十多万中外游客前来,共享端午文化创造性转化,共推屈原文化创新性发展。

峡江儿女迎盛典忙

“嘿!咚!嘿!咚!”

6月5日下午,秭归归州。一叶龙舟正在漫江碧透的香溪河上,劈波斩浪,奋楫竞渡。

龙舟队长兼鼓手刘全介绍,这支龙舟队有队员22人,都是峡江两岸村民。此次集训后将从中选拔12名选手,代表归州镇参加6月10日举行的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赛。

在“中华屈氏第一村”万古寺村,村前屋后,收理得整整齐齐。

村民屈艳芬说,她是屈原72代孙,等忙完这两天最后一批脐橙采摘,将和全村家家户户一样,挂艾草、包粽子、蒸老面馒头,参加女子龙舟赛,祭祀屈原。

在归州集镇,民间传人郑祥龙正在店里赶制一批手工微型龙舟。今年68岁的郑祥龙,世代住在峡江边,在国内外龙舟大赛中多次得过大奖。

“大儿子在秭归梅家河龙舟队任教练,二儿子在秭归磨坪龙舟队当教练。他们将各自率队参加6月10日秭归龙舟抢红夺标大赛。”郑祥龙自豪地说。

在秭归县城,欢迎嘉宾的道旗插满大街小巷。县文化馆旁非遗小巷,挂满大红灯笼,地面新铺上红地毯,30多名非遗传承人正迎接全国各地游客。

编、扎、缠、插,草叶在指间翻飞,一个昂首长啸的龙头成型。非遗传承人罗光林向游客展示峡江草编技艺。

在“屈原文化会客室”里,端午习俗传承人王群海带领游客,激昂地朗诵着《离骚》《天问》《九歌》。

6月6日,在屈原老家乐平里,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浓情上演。诗人吉狄马加、张执浩、毛子和来自古巴的诗人丽丽,与秭归骚坛诗社诗人们一起,用诗歌深情缅怀诗祖屈原。

宜昌各县市区端午文化传承、交流活动也纷纷亮相。在宜昌城区夷陵广场,非遗市集吸引各地游客驻足。端午美食嘉年华暨第二届宜昌肥鱼节将于6月8日在宜昌城区解放路步行街启幕。

文化盛宴文脉悠长

6月7日晚,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屈原祠前启幕。

与往年开幕式不同的是,今年将首次以艺术形式创新演绎“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楚祭祀仪式。演出将围绕《橘颂》《天问》《九歌》等,将屈原祠、高峡平湖、三峡大坝等山水实景与全息影像等虚拟技术融合,生动描绘楚辞里的盛景。著名楚文化学者刘玉堂表示,他对即将演绎的古楚祭祀仪式充满期待。

除了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今年宜昌将推出“我在宜昌过端午”第二届端午文化月系列活动。

在宜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头端阳”,以拜祭屈原为主;五月十五“大端阳”,以龙舟竞渡为要;五月二十五“末端阳”,以亲朋团聚为主。

头端午至大端午期间,宜昌城区商圈设置“国风雅韵 潮动端午”非遗市集,举办端午游园会,开展非遗展演、汉服巡游、亲子夜游等活动。

6月10日,宜昌首次邀请中国端午节申遗地湖北秭归、黄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群众共聚秭归,举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赛,规范化、标准化呈现“点睛—下水—游江—竞渡—抢红”等屈原故里龙舟竞渡传统仪式。

端午文化月期间,屈原故里景区将接连上演行进式旅游实景剧《峡江号子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幻龙溪》、沉浸穿越剧《三峡盛典》等。

宜昌群艺馆将依托文化e家线上平台,让不能到现场的市民和游客“云”上体验端午文化。

以独特创意让城市“破壁出圈”

千百年来,屈原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的质朴情感,坚守理想信仰的高尚品格,以及变法图强、敢于斗争的创新精神,成为彰显中华文明内核的重要元素和关键基因,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

去年6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创新亮相。这是央视总台端午特别节目首次走出演播室,落地宜昌。今年,宜昌再次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端午特别节目《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

6月6日,《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在京启播。节目彰显悠悠文化之博大、泱泱文明之魅力。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正英表示,传承好、弘扬好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宜昌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近年来,宜昌加快建设屈原文化公园,精心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赛等,努力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标识。诚邀海内外朋友和游客来宜昌,逛端午市集,尝宜昌美食,共赴一场美好的文化之约、传承之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金凌云 冯汉斌 通讯员 杜玉婷 刘珍

责任编辑:何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共赴美好文化之约传承之旅——写在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之际

发表时间:2024-06-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龙舟选手在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进行传统龙舟比赛。(本报资料图片)

碧水澄潭映远空,长歌浩荡歌屈原。

6月7日,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端午祭将在宜昌秭归启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侨商代表,将共聚屈原祠前,缅怀诗祖屈原,共襄端午盛典。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我国目前唯一保留的全国性端午节文化节庆活动。这场延续15年的端午文化盛典,每年吸引十多万中外游客前来,共享端午文化创造性转化,共推屈原文化创新性发展。

峡江儿女迎盛典忙

“嘿!咚!嘿!咚!”

6月5日下午,秭归归州。一叶龙舟正在漫江碧透的香溪河上,劈波斩浪,奋楫竞渡。

龙舟队长兼鼓手刘全介绍,这支龙舟队有队员22人,都是峡江两岸村民。此次集训后将从中选拔12名选手,代表归州镇参加6月10日举行的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赛。

在“中华屈氏第一村”万古寺村,村前屋后,收理得整整齐齐。

村民屈艳芬说,她是屈原72代孙,等忙完这两天最后一批脐橙采摘,将和全村家家户户一样,挂艾草、包粽子、蒸老面馒头,参加女子龙舟赛,祭祀屈原。

在归州集镇,民间传人郑祥龙正在店里赶制一批手工微型龙舟。今年68岁的郑祥龙,世代住在峡江边,在国内外龙舟大赛中多次得过大奖。

“大儿子在秭归梅家河龙舟队任教练,二儿子在秭归磨坪龙舟队当教练。他们将各自率队参加6月10日秭归龙舟抢红夺标大赛。”郑祥龙自豪地说。

在秭归县城,欢迎嘉宾的道旗插满大街小巷。县文化馆旁非遗小巷,挂满大红灯笼,地面新铺上红地毯,30多名非遗传承人正迎接全国各地游客。

编、扎、缠、插,草叶在指间翻飞,一个昂首长啸的龙头成型。非遗传承人罗光林向游客展示峡江草编技艺。

在“屈原文化会客室”里,端午习俗传承人王群海带领游客,激昂地朗诵着《离骚》《天问》《九歌》。

6月6日,在屈原老家乐平里,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浓情上演。诗人吉狄马加、张执浩、毛子和来自古巴的诗人丽丽,与秭归骚坛诗社诗人们一起,用诗歌深情缅怀诗祖屈原。

宜昌各县市区端午文化传承、交流活动也纷纷亮相。在宜昌城区夷陵广场,非遗市集吸引各地游客驻足。端午美食嘉年华暨第二届宜昌肥鱼节将于6月8日在宜昌城区解放路步行街启幕。

文化盛宴文脉悠长

6月7日晚,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屈原祠前启幕。

与往年开幕式不同的是,今年将首次以艺术形式创新演绎“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楚祭祀仪式。演出将围绕《橘颂》《天问》《九歌》等,将屈原祠、高峡平湖、三峡大坝等山水实景与全息影像等虚拟技术融合,生动描绘楚辞里的盛景。著名楚文化学者刘玉堂表示,他对即将演绎的古楚祭祀仪式充满期待。

除了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今年宜昌将推出“我在宜昌过端午”第二届端午文化月系列活动。

在宜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头端阳”,以拜祭屈原为主;五月十五“大端阳”,以龙舟竞渡为要;五月二十五“末端阳”,以亲朋团聚为主。

头端午至大端午期间,宜昌城区商圈设置“国风雅韵 潮动端午”非遗市集,举办端午游园会,开展非遗展演、汉服巡游、亲子夜游等活动。

6月10日,宜昌首次邀请中国端午节申遗地湖北秭归、黄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群众共聚秭归,举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赛,规范化、标准化呈现“点睛—下水—游江—竞渡—抢红”等屈原故里龙舟竞渡传统仪式。

端午文化月期间,屈原故里景区将接连上演行进式旅游实景剧《峡江号子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幻龙溪》、沉浸穿越剧《三峡盛典》等。

宜昌群艺馆将依托文化e家线上平台,让不能到现场的市民和游客“云”上体验端午文化。

以独特创意让城市“破壁出圈”

千百年来,屈原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的质朴情感,坚守理想信仰的高尚品格,以及变法图强、敢于斗争的创新精神,成为彰显中华文明内核的重要元素和关键基因,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

去年6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创新亮相。这是央视总台端午特别节目首次走出演播室,落地宜昌。今年,宜昌再次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端午特别节目《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

6月6日,《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在京启播。节目彰显悠悠文化之博大、泱泱文明之魅力。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正英表示,传承好、弘扬好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宜昌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近年来,宜昌加快建设屈原文化公园,精心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赛等,努力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标识。诚邀海内外朋友和游客来宜昌,逛端午市集,尝宜昌美食,共赴一场美好的文化之约、传承之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金凌云 冯汉斌 通讯员 杜玉婷 刘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