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夷陵:探索用“五种”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5月2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以来,宜昌市夷陵区以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作为培育乡风文明“实验田”,扎实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种”(“种”思想、“种”队伍、“种”典型、“种”文化、“种”习惯),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种”思想

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统筹全区宣讲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薅草锣鼓、皮影戏、小品、快板等文艺表演中,通过领导带头讲、部门联动讲、群众参与讲等方式,广泛开展“十讲十进”活动4866场次,让群众在欢乐中接受新思想、了解新形势,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二是用好平台载体。充分利用支部党日、夜学、村小组会等载体,通过读好书、听讲座、谈体会、写文章、晒经评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8000余场次,打造太平溪镇“初心讲堂”、分乡镇“枫香夜校”、黄花镇“新锐”大讲坛、邓村乡“茶乡半月谈”等30余个品牌。三是紧扣群众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本地企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围绕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000余场次,受众2.3万余人次。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编印《生态小公民读本》,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种”队伍

一是打造“支客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新风等十大志愿服务联盟,从村支书、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群体中精挑细选,组建950余人的“支客师”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开展活动963场次。二是配备网评员。将网评队伍建设纳入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通过上门指导、跟班学习、应急演练等方式强化网评员水平,组建860名网评员队伍,分批次开展培训52场次,完成转发推送和跟帖评论4.2万余条次。三是壮大志愿者。优化“云上夷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导则》,用“志愿”理念吸引各方力量,凝聚各方资源,成立科技科普等志愿服务组织912个,注册志愿者10.5万人。打造邓村乡“庆东”、乐天溪镇“长江卫士”等志愿服务队品牌200余个。四是培养信息员。将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短视频制作等内容纳入新入职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等培训30余场次。由区新闻中心、区融媒体中心相关同志分片帮带乡镇及重点村(社区),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种”典型

一是强化典型选树。出台《夷陵区创建“好人之城”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挖掘身边“小人物”,分类建立“好人”信息库,组织开展夷陵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推动好人典型评选向“最基层”拓展,涌现出韩庆东、何春梅等500多名“基层”模范。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广泛设立“好人榜”“好人岗”,发挥引领、感染、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打磨文明的细节”。2020年,探索开展“打磨文明的细节”,以银行排队的“一米线”为蓝本,通过申报、认定等环节,各地各单位推广、复制、创新“细节”1092个,示范带动城乡品质提档升级。三是做优特色品牌创建。2020年创新打造“5210我爱夷陵”文明实践品牌,把5月20日定为夷陵志愿者日。策划“你笑起来真好看”“请你到现场”“文明观察员”等活动6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件。探索研究“从十星级到百分制”经验,推出“十星级文明户”2339户。打造“诗画夷陵阅动城乡”精品读书品牌,推进抖音网红“打卡夷陵”“大V话文明”,刊播“你好夷陵”“飞阅夷陵”等宣传200余条次。

“种”文化

一是传承本土文化。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队,推广夷陵版画、鸦鹊岭镇丝竹、下堡坪乡民间故事等非遗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举办《夷陵版画作品集》新书首发仪式,启动非遗书系《夷陵民间礼乐大全》编撰。打造以“至喜夷陵”为核心,以“三峡大坝”“黄牛开峡”“三游洞”等9大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夷陵文化符号体系,汇编《夷陵文化符号》书册。推出莲沱“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1条红色体验教育线路,开展“红色基地追梦行”311批次1万余人次。二是打造文艺精品。创作《5210我爱夷陵》《梅香》《阳台的花儿开了》《武矣定传奇》等文艺作品500余件,用充满艺术魅力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全民艺术普及。开展“非遗”进社区、景区、企业、乡村、学校展演活动75场。举办非遗传承人专题培训9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系列公益培训,参训学员达4.3万人次。三峡人家风景区成功入选湖北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艾民面塑、谭氏发粑粑等11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录。组织开展“大地欢歌 文润夷陵”等文旅体活动500余场,樟村坪、乐天溪“村BA”爆火出圈。

“种”习惯

一是守护人居环境。创新探索“志愿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广泛开展“锄阳沟、清边沟、挖排水沟”“村庄清洁日”等活动2000余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800余次,劝导、处罚环境脏乱差等现象1569起。二是抵制“人情风”。各村召开“屋场会”“湾组会”及党员大会,修订《人情减负实施细则》《红白理事会章程》《村民公约》,实行“一村一策”婚丧嫁娶活动标准。各村采取村组党员干部分片包户,每月开展摸底排查,全区累计对3.1万户(次)家庭进行备案。开展村民素质教育提升培训2.4万人次,发放“倡移风易俗 文明宴请”倡议书7万份。雷家畈村、高场村等“人情风”治理工作经验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三是传承好家风。编印《家庭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手册》,建立“家庭文明档案”,用红榜记录正能量事件,用黑榜记录不文明行为,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挂钩。开展寻找“优秀家庭档案”“寻宗问祖探家谱”征集等活动,把好家风编成小戏小品小故事,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动菜单,开展“家风”活动220余场次,刊发“家风”系列宣传稿件390余篇次。(宜昌文明网 夷陵区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宜昌夷陵:探索用“五种”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发表时间:2024-05-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以来,宜昌市夷陵区以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作为培育乡风文明“实验田”,扎实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种”(“种”思想、“种”队伍、“种”典型、“种”文化、“种”习惯),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种”思想

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统筹全区宣讲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薅草锣鼓、皮影戏、小品、快板等文艺表演中,通过领导带头讲、部门联动讲、群众参与讲等方式,广泛开展“十讲十进”活动4866场次,让群众在欢乐中接受新思想、了解新形势,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二是用好平台载体。充分利用支部党日、夜学、村小组会等载体,通过读好书、听讲座、谈体会、写文章、晒经评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8000余场次,打造太平溪镇“初心讲堂”、分乡镇“枫香夜校”、黄花镇“新锐”大讲坛、邓村乡“茶乡半月谈”等30余个品牌。三是紧扣群众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本地企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围绕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000余场次,受众2.3万余人次。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编印《生态小公民读本》,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种”队伍

一是打造“支客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新风等十大志愿服务联盟,从村支书、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群体中精挑细选,组建950余人的“支客师”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开展活动963场次。二是配备网评员。将网评队伍建设纳入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通过上门指导、跟班学习、应急演练等方式强化网评员水平,组建860名网评员队伍,分批次开展培训52场次,完成转发推送和跟帖评论4.2万余条次。三是壮大志愿者。优化“云上夷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导则》,用“志愿”理念吸引各方力量,凝聚各方资源,成立科技科普等志愿服务组织912个,注册志愿者10.5万人。打造邓村乡“庆东”、乐天溪镇“长江卫士”等志愿服务队品牌200余个。四是培养信息员。将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短视频制作等内容纳入新入职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等培训30余场次。由区新闻中心、区融媒体中心相关同志分片帮带乡镇及重点村(社区),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种”典型

一是强化典型选树。出台《夷陵区创建“好人之城”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挖掘身边“小人物”,分类建立“好人”信息库,组织开展夷陵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推动好人典型评选向“最基层”拓展,涌现出韩庆东、何春梅等500多名“基层”模范。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广泛设立“好人榜”“好人岗”,发挥引领、感染、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打磨文明的细节”。2020年,探索开展“打磨文明的细节”,以银行排队的“一米线”为蓝本,通过申报、认定等环节,各地各单位推广、复制、创新“细节”1092个,示范带动城乡品质提档升级。三是做优特色品牌创建。2020年创新打造“5210我爱夷陵”文明实践品牌,把5月20日定为夷陵志愿者日。策划“你笑起来真好看”“请你到现场”“文明观察员”等活动6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件。探索研究“从十星级到百分制”经验,推出“十星级文明户”2339户。打造“诗画夷陵阅动城乡”精品读书品牌,推进抖音网红“打卡夷陵”“大V话文明”,刊播“你好夷陵”“飞阅夷陵”等宣传200余条次。

“种”文化

一是传承本土文化。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队,推广夷陵版画、鸦鹊岭镇丝竹、下堡坪乡民间故事等非遗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举办《夷陵版画作品集》新书首发仪式,启动非遗书系《夷陵民间礼乐大全》编撰。打造以“至喜夷陵”为核心,以“三峡大坝”“黄牛开峡”“三游洞”等9大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夷陵文化符号体系,汇编《夷陵文化符号》书册。推出莲沱“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1条红色体验教育线路,开展“红色基地追梦行”311批次1万余人次。二是打造文艺精品。创作《5210我爱夷陵》《梅香》《阳台的花儿开了》《武矣定传奇》等文艺作品500余件,用充满艺术魅力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全民艺术普及。开展“非遗”进社区、景区、企业、乡村、学校展演活动75场。举办非遗传承人专题培训9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系列公益培训,参训学员达4.3万人次。三峡人家风景区成功入选湖北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艾民面塑、谭氏发粑粑等11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录。组织开展“大地欢歌 文润夷陵”等文旅体活动500余场,樟村坪、乐天溪“村BA”爆火出圈。

“种”习惯

一是守护人居环境。创新探索“志愿服务+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广泛开展“锄阳沟、清边沟、挖排水沟”“村庄清洁日”等活动2000余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800余次,劝导、处罚环境脏乱差等现象1569起。二是抵制“人情风”。各村召开“屋场会”“湾组会”及党员大会,修订《人情减负实施细则》《红白理事会章程》《村民公约》,实行“一村一策”婚丧嫁娶活动标准。各村采取村组党员干部分片包户,每月开展摸底排查,全区累计对3.1万户(次)家庭进行备案。开展村民素质教育提升培训2.4万人次,发放“倡移风易俗 文明宴请”倡议书7万份。雷家畈村、高场村等“人情风”治理工作经验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三是传承好家风。编印《家庭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手册》,建立“家庭文明档案”,用红榜记录正能量事件,用黑榜记录不文明行为,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挂钩。开展寻找“优秀家庭档案”“寻宗问祖探家谱”征集等活动,把好家风编成小戏小品小故事,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动菜单,开展“家风”活动220余场次,刊发“家风”系列宣传稿件390余篇次。(宜昌文明网 夷陵区委文明办)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