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万物生,未病先防重养生——清明养生要点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2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反应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桐花初放,田鼠都钻到地下去,雨后天空可以看见彩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严冬已过,气候变暖,万物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一片生机勃勃。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使得其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的生命过程,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么,在清明时节,我们应当如何顺应自然,养生防病呢?

首先,清明时节易感哪些疾病?

(1) 肝火旺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恶抑郁而喜条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正常。肝在时为春,肝的功能与四时之春关系密切。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而肝气过旺可能导致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等上火症状,还可能导致眼红、眼干、耳鸣、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肝木过旺,乘克脾土,也会影响脾的功能,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清明时节多思亲,若是情志过于抑郁,则肝有失疏泄,气机阻滞,导致肝郁。郁而化火,木火刑金,则又克伤肺脏。

除此之外,熬夜、暴怒等因素也会影响肝的功能。

(2) 春瘟

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脑、猩红热、麻疹、痄腮、风疹等。清明时节气候不稳定,昼夜温差大,多风干燥,人体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易感各种传染病。再加上清明节人们多外出祭祖、踏青,被传染的风险增加。

(3) 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时天气转暖,人体阳气旺盛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易伤及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出现血压升高,甚至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4) 过敏性疾病

清明前后空气中花粉增多,易引起过敏性哮喘以及其他花粉过敏疾病。同时,由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之邪伤及津液,使鼻腔干燥,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对花粉过敏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也请戴好口罩。如果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也要戴好口罩,预防传染病。

(5) 呼吸道疾病

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大、花粉多、病毒滋生快,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哮喘。

(6) 精神疾病

春季日照时间逐步增加,气温回暖,人体内分泌和代谢明显变化,加上天气多变,常使正常人的情绪波动较快,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

虽然清明时节易感疾病,但如果养生得法,不仅能预防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

(1) 起居养生

起居要有常。《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人们阳气较强,阴气较弱,对睡眠生理需求较小,宜夜卧早起,即晚睡一点,起早一点。当然不宜过晚,最好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亥时入睡,或子时之前入睡)。

劳逸要适度。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放风筝、踏青的好时节,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宜使身体过于疲惫。

(2) 饮食养生

多食养肝之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生在于肝。补肝之物,如枸杞、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可以多食。同时,由于清明肝气旺,宜喝清肝茶,如金银花茶,菊花枸杞茶等,都有清肝火的功效。

多吃青嫩时蔬。青嫩时蔬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还可以起到散郁热、疏肝健脾的功效。春风过,万物生,青菜、荠菜、香椿、马兰头、芹菜、用艾草做成的青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少吃发物。发物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包括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公(母)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禽畜类食品。清明时节人体本身阳气旺盛,气血波动大,若过食发物,会加重疾病。  

可适当吃一些清热的食品。清明时节若火气过旺,可适当“寒食”,吃清淡时蔬,喝椰汁、甘蔗汁、清明茶(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新春的第一出茶)等。

(3) 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传统的中医健身术,比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动作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除此之外,顺应天时和清明节的习俗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可以增加运动趣味性。

(4) 情志养生

春季五志在怒,春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清明节日缅怀故人,难免睹物思亲,落泪悲伤,长期处于低落的情绪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当情绪不佳时,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自我发泄等方法使自己从悲伤、难过的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也可采用以情胜情法,也就是根据相生相克原理,用互相制约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对机体有害的情志。比如,用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

清明养生,有几个常见的误区,需引起重视。

(1) “春捂”不当

常言道“春捂秋冻”,但春捂不当,适得其反。一些老年人捂出汗来还不脱衣服,一些年轻人仗着阳气旺早早换上了单薄的衣物,这些都违背了养生的原则。

春季气候不稳定,昼夜温差大,不要过早把厚衣物收起来,要及时增减衣物;“寒多脚下生”,春捂可以下厚上薄;春捂不得太过,别捂出汗。

(2)     一犯“春困”就睡

“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天气温暖,人体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逐渐增加,机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从而引起能量供应的不足,导致大脑缺氧,再加上湿气重等原因,十分容易犯困。有些人一犯困就打盹,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睡得过久,大脑缺氧量持续减少,反而越睡越困。那么,如何有效应对春困呢?首先,应遵循春天“夜卧早起”的养生原则,作息规律,子时之前即晚上11点之前入睡,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起床后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唤醒身体机能。其次,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如太阳穴、涌泉穴、风池穴等,敲打经络如胆经(孕妇小孩不宜敲打,老年人要减少敲打次数,腰部可以不用敲打)等来缓解春困。如果犯困实在严重,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尤其是这种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建议及时就诊。

(稿件来源《医药导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气清景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好好养生,拥抱美景,珍惜亲情,享受快乐的每一天!(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紫迪,王清睿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六医院,杨盛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配图:薛冰妍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何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气清景明万物生,未病先防重养生——清明养生要点

发表时间:2024-03-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反应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桐花初放,田鼠都钻到地下去,雨后天空可以看见彩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严冬已过,气候变暖,万物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一片生机勃勃。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使得其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的生命过程,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么,在清明时节,我们应当如何顺应自然,养生防病呢?

首先,清明时节易感哪些疾病?

(1) 肝火旺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恶抑郁而喜条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正常。肝在时为春,肝的功能与四时之春关系密切。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而肝气过旺可能导致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等上火症状,还可能导致眼红、眼干、耳鸣、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肝木过旺,乘克脾土,也会影响脾的功能,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清明时节多思亲,若是情志过于抑郁,则肝有失疏泄,气机阻滞,导致肝郁。郁而化火,木火刑金,则又克伤肺脏。

除此之外,熬夜、暴怒等因素也会影响肝的功能。

(2) 春瘟

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脑、猩红热、麻疹、痄腮、风疹等。清明时节气候不稳定,昼夜温差大,多风干燥,人体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易感各种传染病。再加上清明节人们多外出祭祖、踏青,被传染的风险增加。

(3) 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时天气转暖,人体阳气旺盛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易伤及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出现血压升高,甚至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4) 过敏性疾病

清明前后空气中花粉增多,易引起过敏性哮喘以及其他花粉过敏疾病。同时,由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之邪伤及津液,使鼻腔干燥,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对花粉过敏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也请戴好口罩。如果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也要戴好口罩,预防传染病。

(5) 呼吸道疾病

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大、花粉多、病毒滋生快,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哮喘。

(6) 精神疾病

春季日照时间逐步增加,气温回暖,人体内分泌和代谢明显变化,加上天气多变,常使正常人的情绪波动较快,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

虽然清明时节易感疾病,但如果养生得法,不仅能预防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

(1) 起居养生

起居要有常。《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人们阳气较强,阴气较弱,对睡眠生理需求较小,宜夜卧早起,即晚睡一点,起早一点。当然不宜过晚,最好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亥时入睡,或子时之前入睡)。

劳逸要适度。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放风筝、踏青的好时节,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宜使身体过于疲惫。

(2) 饮食养生

多食养肝之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生在于肝。补肝之物,如枸杞、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可以多食。同时,由于清明肝气旺,宜喝清肝茶,如金银花茶,菊花枸杞茶等,都有清肝火的功效。

多吃青嫩时蔬。青嫩时蔬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还可以起到散郁热、疏肝健脾的功效。春风过,万物生,青菜、荠菜、香椿、马兰头、芹菜、用艾草做成的青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少吃发物。发物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包括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公(母)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禽畜类食品。清明时节人体本身阳气旺盛,气血波动大,若过食发物,会加重疾病。  

可适当吃一些清热的食品。清明时节若火气过旺,可适当“寒食”,吃清淡时蔬,喝椰汁、甘蔗汁、清明茶(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新春的第一出茶)等。

(3) 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传统的中医健身术,比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动作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除此之外,顺应天时和清明节的习俗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可以增加运动趣味性。

(4) 情志养生

春季五志在怒,春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清明节日缅怀故人,难免睹物思亲,落泪悲伤,长期处于低落的情绪中,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当情绪不佳时,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自我发泄等方法使自己从悲伤、难过的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也可采用以情胜情法,也就是根据相生相克原理,用互相制约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对机体有害的情志。比如,用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

清明养生,有几个常见的误区,需引起重视。

(1) “春捂”不当

常言道“春捂秋冻”,但春捂不当,适得其反。一些老年人捂出汗来还不脱衣服,一些年轻人仗着阳气旺早早换上了单薄的衣物,这些都违背了养生的原则。

春季气候不稳定,昼夜温差大,不要过早把厚衣物收起来,要及时增减衣物;“寒多脚下生”,春捂可以下厚上薄;春捂不得太过,别捂出汗。

(2)     一犯“春困”就睡

“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天气温暖,人体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逐渐增加,机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从而引起能量供应的不足,导致大脑缺氧,再加上湿气重等原因,十分容易犯困。有些人一犯困就打盹,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睡得过久,大脑缺氧量持续减少,反而越睡越困。那么,如何有效应对春困呢?首先,应遵循春天“夜卧早起”的养生原则,作息规律,子时之前即晚上11点之前入睡,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起床后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唤醒身体机能。其次,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如太阳穴、涌泉穴、风池穴等,敲打经络如胆经(孕妇小孩不宜敲打,老年人要减少敲打次数,腰部可以不用敲打)等来缓解春困。如果犯困实在严重,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尤其是这种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建议及时就诊。

(稿件来源《医药导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气清景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好好养生,拥抱美景,珍惜亲情,享受快乐的每一天!(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紫迪,王清睿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六医院,杨盛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配图:薛冰妍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