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A-   A+
发表时间:2023年11月2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李相恩为村民进行诊疗 通讯员供图

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碧庄村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扎根在农村,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守护着乡村百姓的健康。曾经,父子行走在山间小道上,跋涉于田野间,用自己的双手和医术,为当地的群众送去健康与希望;如今,公媳守在乡村为数不多的一间“中医药房”里,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子承父业当起赤脚医生

“来我这里的病人,能用中医治疗的,我不会用西药。”11月27日,在阳新县陶港镇碧庄村的几间简陋的诊室内,61岁的李相恩谈起自己和父亲及儿媳的从医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三代人的从医历程,要从李相恩的父亲李朝合说起。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李朝合就跟随着师傅一起学中医,他的师傅之后成为当地卫生院一名坐堂医生,李朝合也跟着到卫生院上班。

“当时乡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父亲因擅长中医,就被派到大队当了一名赤脚医生。”李相恩说,当时父亲36岁,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第一代“赤脚医生”,在碧庄一带也小有名气。

“那时候每逢学校放假,我就跟着父亲上山采挖中草药,或在深更半夜陪父亲出急诊和夜诊。”回忆起往事,李相恩记忆犹新。

“其实,当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李相恩说,但1979年他还是接过父亲的药箱,加入了赤脚医生队伍,阴错阳差地做了第二代“赤脚医生”。那年李相恩17岁,刚高中毕业。

李相恩介绍,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

“当时,我每天在生产队还未出工之前,会背着药箱绕大队所辖的13个自然村步行巡诊一圈,下午生产队收工后,我又要巡诊一次,每天至少要走20多里山路。”李相恩回忆在生产队时的情景介绍,赤脚医生的工资报酬,按当年生产队二等劳动力计算工分是7分,巡诊完成后,还得趁着出工的时间,上午按生产队派工,再去做农活挣5个工分。

无论是酷暑寒冬,白昼黑夜,只要谁家有诊疗需求,他便会准时来到病人家中。

因村民的信任选择坚守

背起药箱会看病,撸起裤腿能种田,这是当时那个年代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身高1.8米的李相恩,干农活也样样精通,不但会耕田耘田,而且还耘得平、耘得快,一般一个劳力一天只能耘三四亩,李相恩一天可以耘七八亩。

“田地到户后,每年都好多村民愿意帮我家做二天农活,换我去给他家耘一天田。”李相恩说,当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因为种庄稼是一把好手,他家种的农作物,比一般农户家高产。“现在还是亦医亦农,平时没病人的时候,还得利用空闲时间种地,今年光红薯就挖了6000多斤。”李相恩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赤脚医生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到镇上或县城自己开诊所。但是,李相恩却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自己熟悉的乡村卫生室。

2016年寒冬的一个傍晚,李相恩泡完脚躺上床,刚将被窝捂热,附近谈家山村村民曹六妹急性阑尾炎发作,其家人急匆匆地来敲门请他出诊,后经李相恩处置后,送镇卫生院手术,才转危为安。之后,曹六妹一直将李相恩视为救命恩人,经常来往走动。

2021年,村民倪世友因胸闷不适来诊室找李相恩看病,李相恩从号脉中诊断出其心脏出了毛病,果断要求倪世友去县城医院住院治疗,“再来晚点可能会没命了!”到了阳新县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

在当地,村民只要身体不适,首先就会想到找李相恩看看。李相恩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也曾有过动摇,想出去闯闯,但看到一些村民的需求和信任,他一次次把这种冲动压入心底。“我学的是中医,很多药材都是自己上山去挖的,成本很低,村民看病也实惠。”他说。

说服儿媳回村学中医

“父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的医生,一直到去世,在我们这个地方都有口皆碑。”李相恩说,“很多的中药都是父亲教我认识的,现在为了让这个中医药房传承下去,我又手把手教儿媳在学习中医。”

李相恩说,父亲没什么文化,全靠自己钻研,他也是跟着父亲学习的中医知识。二儿媳张啸原先在学校是学的护理专业,李相恩为了让中医技术传承下去,便让二儿媳转学中医,先后送张啸到黄石、阳新等地中医院进修,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她现在还没取得相关的资质,不能独立行医。”李相恩介绍,张啸原本有机会到县城当护士,考虑到村卫生室的需要,在其说服下,便回在村里跟着他学中医。

张啸现在村卫生室当助手,除了做好护理工作外,每天在中药房里,跟着李相恩练习抓药和中医诊断技能。

目之视,足之步,拳之握,五脏六腑之协调,无不来于血之濡养,木升金降、金不病燥……在张啸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医诊疗要诀。张啸说:“在学校学习的是护理知识,对中医了解很少,看到中医也能造福乡亲,我现在也非常感兴趣。”

目前全村2800多人口,大小病都会找李相恩先问诊,甚至一些外地人,也慕名前来问诊。2014年12月,碧庄村卫生室被湖北省卫健委评为“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室 ”;2017年,李相恩个人被阳新县委宣传部、阳新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阳新县卫健局和阳新县人力人社局等部门评为“最美乡村医生”。(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倪胜林

责任编辑:何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一家三代人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发表时间:2023-11-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李相恩为村民进行诊疗 通讯员供图

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碧庄村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扎根在农村,跨越半个多世纪,接力守护着乡村百姓的健康。曾经,父子行走在山间小道上,跋涉于田野间,用自己的双手和医术,为当地的群众送去健康与希望;如今,公媳守在乡村为数不多的一间“中医药房”里,甘当村民健康守门人。

子承父业当起赤脚医生

“来我这里的病人,能用中医治疗的,我不会用西药。”11月27日,在阳新县陶港镇碧庄村的几间简陋的诊室内,61岁的李相恩谈起自己和父亲及儿媳的从医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三代人的从医历程,要从李相恩的父亲李朝合说起。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李朝合就跟随着师傅一起学中医,他的师傅之后成为当地卫生院一名坐堂医生,李朝合也跟着到卫生院上班。

“当时乡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父亲因擅长中医,就被派到大队当了一名赤脚医生。”李相恩说,当时父亲36岁,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第一代“赤脚医生”,在碧庄一带也小有名气。

“那时候每逢学校放假,我就跟着父亲上山采挖中草药,或在深更半夜陪父亲出急诊和夜诊。”回忆起往事,李相恩记忆犹新。

“其实,当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李相恩说,但1979年他还是接过父亲的药箱,加入了赤脚医生队伍,阴错阳差地做了第二代“赤脚医生”。那年李相恩17岁,刚高中毕业。

李相恩介绍,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

“当时,我每天在生产队还未出工之前,会背着药箱绕大队所辖的13个自然村步行巡诊一圈,下午生产队收工后,我又要巡诊一次,每天至少要走20多里山路。”李相恩回忆在生产队时的情景介绍,赤脚医生的工资报酬,按当年生产队二等劳动力计算工分是7分,巡诊完成后,还得趁着出工的时间,上午按生产队派工,再去做农活挣5个工分。

无论是酷暑寒冬,白昼黑夜,只要谁家有诊疗需求,他便会准时来到病人家中。

因村民的信任选择坚守

背起药箱会看病,撸起裤腿能种田,这是当时那个年代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身高1.8米的李相恩,干农活也样样精通,不但会耕田耘田,而且还耘得平、耘得快,一般一个劳力一天只能耘三四亩,李相恩一天可以耘七八亩。

“田地到户后,每年都好多村民愿意帮我家做二天农活,换我去给他家耘一天田。”李相恩说,当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因为种庄稼是一把好手,他家种的农作物,比一般农户家高产。“现在还是亦医亦农,平时没病人的时候,还得利用空闲时间种地,今年光红薯就挖了6000多斤。”李相恩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赤脚医生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到镇上或县城自己开诊所。但是,李相恩却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自己熟悉的乡村卫生室。

2016年寒冬的一个傍晚,李相恩泡完脚躺上床,刚将被窝捂热,附近谈家山村村民曹六妹急性阑尾炎发作,其家人急匆匆地来敲门请他出诊,后经李相恩处置后,送镇卫生院手术,才转危为安。之后,曹六妹一直将李相恩视为救命恩人,经常来往走动。

2021年,村民倪世友因胸闷不适来诊室找李相恩看病,李相恩从号脉中诊断出其心脏出了毛病,果断要求倪世友去县城医院住院治疗,“再来晚点可能会没命了!”到了阳新县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

在当地,村民只要身体不适,首先就会想到找李相恩看看。李相恩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也曾有过动摇,想出去闯闯,但看到一些村民的需求和信任,他一次次把这种冲动压入心底。“我学的是中医,很多药材都是自己上山去挖的,成本很低,村民看病也实惠。”他说。

说服儿媳回村学中医

“父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的医生,一直到去世,在我们这个地方都有口皆碑。”李相恩说,“很多的中药都是父亲教我认识的,现在为了让这个中医药房传承下去,我又手把手教儿媳在学习中医。”

李相恩说,父亲没什么文化,全靠自己钻研,他也是跟着父亲学习的中医知识。二儿媳张啸原先在学校是学的护理专业,李相恩为了让中医技术传承下去,便让二儿媳转学中医,先后送张啸到黄石、阳新等地中医院进修,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她现在还没取得相关的资质,不能独立行医。”李相恩介绍,张啸原本有机会到县城当护士,考虑到村卫生室的需要,在其说服下,便回在村里跟着他学中医。

张啸现在村卫生室当助手,除了做好护理工作外,每天在中药房里,跟着李相恩练习抓药和中医诊断技能。

目之视,足之步,拳之握,五脏六腑之协调,无不来于血之濡养,木升金降、金不病燥……在张啸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医诊疗要诀。张啸说:“在学校学习的是护理知识,对中医了解很少,看到中医也能造福乡亲,我现在也非常感兴趣。”

目前全村2800多人口,大小病都会找李相恩先问诊,甚至一些外地人,也慕名前来问诊。2014年12月,碧庄村卫生室被湖北省卫健委评为“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室 ”;2017年,李相恩个人被阳新县委宣传部、阳新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阳新县卫健局和阳新县人力人社局等部门评为“最美乡村医生”。(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倪胜林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