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梨园瑰宝——汉剧,有望在地方性法规的保护下开启新发展。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汉剧保护传承立法调研座谈会上获悉,我市正加快推进汉剧保护传承立法,将从法律层面给予汉剧大力扶持,助力汉剧“活态”传承。
汉剧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荆楚文化和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加强对汉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保护,对于突出我市地域文化特色,重振戏曲“大码头”,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市制定了《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实施方案》,从加强阵地建设、加强精品剧目创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演出交流、加强传承保护研究、加强观众培养和市场培育、加强群众组织和民营剧团培育、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包括汉剧在内的戏曲艺术发展进行支持。对于汉剧保护传承更是推出多项举措:编撰“汉剧大典”;实施“百戏工程”,对汉剧经典剧目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举办汉剧定向班,成建制地为武汉汉剧院培养后备专业人才;资助汉剧艺术家成立名家工作室,对濒临失传的汉剧代表性剧目进行整理、研究;积极参加“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汉剧。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华表示,汉剧的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立法是将其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对汉剧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工程以及经典剧目研究保护等,应该放入立法的具体条款之中,推进汉剧与武汉城市发展进程相吻合。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汪瑶此前曾调研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戏曲保护立法,如《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等。她发现,这些法规为传统戏曲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戏曲从业人员的编制问题,一些法规打通了学员能够继续深造的绿色通道,有的法规则从文旅结合的层面出发,推动在城市文化地标区域设置戏曲舞台,既扩大了宣传,也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效益”。而武汉正在推进的汉剧传承保护立法,将从明确对汉剧传承保护机构的定位、传承研究经费的保障、专业人才的保障、演出活动的保障、知识产权的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汉剧传承和研究的政策等方面展开。“我们期待,法规的保护最终打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生态圈,让汉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武汉汉剧院院长、书记黄朗表示,希望通过汉剧立法保护,在组织领导、传承和研究、创作演出生产条件、团体发展、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普及宣传等方面,给予汉剧传承发展全方位的扶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引领、多元发展的格局,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实践传统保护与现代创造。(长江日报 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曾少林)
发表时间:2023-10-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梨园瑰宝——汉剧,有望在地方性法规的保护下开启新发展。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汉剧保护传承立法调研座谈会上获悉,我市正加快推进汉剧保护传承立法,将从法律层面给予汉剧大力扶持,助力汉剧“活态”传承。
汉剧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荆楚文化和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加强对汉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保护,对于突出我市地域文化特色,重振戏曲“大码头”,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武汉市制定了《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实施方案》,从加强阵地建设、加强精品剧目创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演出交流、加强传承保护研究、加强观众培养和市场培育、加强群众组织和民营剧团培育、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包括汉剧在内的戏曲艺术发展进行支持。对于汉剧保护传承更是推出多项举措:编撰“汉剧大典”;实施“百戏工程”,对汉剧经典剧目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举办汉剧定向班,成建制地为武汉汉剧院培养后备专业人才;资助汉剧艺术家成立名家工作室,对濒临失传的汉剧代表性剧目进行整理、研究;积极参加“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汉剧。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华表示,汉剧的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立法是将其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对汉剧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工程以及经典剧目研究保护等,应该放入立法的具体条款之中,推进汉剧与武汉城市发展进程相吻合。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汪瑶此前曾调研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戏曲保护立法,如《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等。她发现,这些法规为传统戏曲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戏曲从业人员的编制问题,一些法规打通了学员能够继续深造的绿色通道,有的法规则从文旅结合的层面出发,推动在城市文化地标区域设置戏曲舞台,既扩大了宣传,也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效益”。而武汉正在推进的汉剧传承保护立法,将从明确对汉剧传承保护机构的定位、传承研究经费的保障、专业人才的保障、演出活动的保障、知识产权的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汉剧传承和研究的政策等方面展开。“我们期待,法规的保护最终打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生态圈,让汉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武汉汉剧院院长、书记黄朗表示,希望通过汉剧立法保护,在组织领导、传承和研究、创作演出生产条件、团体发展、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普及宣传等方面,给予汉剧传承发展全方位的扶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引领、多元发展的格局,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实践传统保护与现代创造。(长江日报 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曾少林)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