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冯群:八年参加志愿服务1210次

A-   A+
发表时间:2023年08月0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宜昌市二医院产科门诊,冯群在为孕妈妈做检查。

冯群参与高温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

冯群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献爱心。

冯群与陈实志愿服务队队员一起帮助金家台社区残疾人外出散心。

“天气太热了,小心中暑,来,快喝瓶水吧!”7月26日上午,伍家岗区北山坡转盘附近,“为高温下的劳动者送清凉”公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陈实志愿服务队队员、49岁的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冯群忙着将西瓜、牛奶、矿泉水等消暑物资送到建筑工人、交通警察、外卖骑手手中。这已是冯群8年来参与的第1210次志愿服务活动。

“感觉除了生活和工作,还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冯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5年前她为了患者加入无偿献血队伍,2015年加入陈实志愿服务队后,她更积极地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参加尊老助残、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6000余小时,捐款捐物逾万元,用雷锋精神接续人间美好。

今年3月5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冯群被表彰为“宜昌市最美志愿者”。

从1998年首次献血开始,25年无偿献血不间断

作为大山里的孩子,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小河村的冯群自小就勤劳懂事。在冯群的印象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在她心里种下了乐于助人的种子。

“做人要实在,吃点亏不要紧。要紧的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有能力帮一把,就尽量去帮。”冯群说,这是父母从小教育她的话。

初中毕业时,想着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尽一份力,冯群报考了宜昌地区卫校,1994年毕业后进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从事助产士工作。

成为白衣天使的冯群总是尽可能地去帮助每一位产妇,用双手去迎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再苦再累,也从不言放弃。每当听见一声声清脆的啼哭,看见新妈妈脸上满意的笑容,冯群便沉浸在幸福和喜悦当中,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自豪感,感受着奉献的快乐。

冯群真正“触电”公益,还是在1998年。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出血孕妇,手术中输了不少血,看着经治疗好转的孕妇,深感血液重要性的冯群决定参与无偿献血。

第一次献血她就毫不犹豫献出400毫升。“让我没想到的是,献血三天后,来了一名怀孕7个月前置胎盘大出血的孕妇,输血治疗时,我发现输血袋上的献血者名字竟然是我自己。”冯群告诉记者,当时感觉非常神奇。

自那以后,冯群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开启了用爱心为生命加油的“马拉松”。

按规定,不管身体多好,一年献全血最多献两次,而成分血即血小板最短两周便可捐献一次。其间,为了帮到更多人,她也曾想改献成分血,可尝试后却因血管太细回输失败,只能坚持献全血。

25年间,除了患病确实无法献血外,她已坚持无偿献血5600毫升。

一桩桩善举一次次爱心,绘成八小时外最美姿态

在五峰工作15年后,2010年,冯群调到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当上助产士。工作上兢兢业业的她,因科室发展需要,于2015年成为产前门诊护士,专门负责孕产妇的建卡管理工作。

在同事们眼中,冯群时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手机、电话全天候开通,孕妇群里只要有人提问,她都会及时回复。

产科医生汤永蓉说,冯群始终面带微笑接待每位孕妇,还常自掏腰包借钱给病人。记得有一次,孕妇徐女士需要住院治疗,但无家属陪同又未带现金和卡,为此着急不已,冯群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钱,让徐女士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接受治疗。

在工作的八小时内,冯群尽心尽力,八小时外,她也不知疲倦,展现着“志愿红”的最美风采。

当时因为女儿在外国语小学上学,每次接送时,看见江边有垃圾很煞风景,冯群便留了心。每天清晨6点多,她便带着女儿去江边捡拾垃圾,再送女儿去上学。在冯群看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带着女儿洁净长江,也可以帮女儿树立正确的三观。

2015年11月,在捡拾垃圾途中,冯群偶然遇到了创立志愿服务队的陈实。陈实曾瘫痪在床,受好心人照顾康复,后来就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回报社会,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扶贫帮困、敬老孝老等活动。冯群对此钦佩不已,从那时起,她便加入了陈实志愿服务队,做一个为他人带去温暖的公益人。

养老院里,有她坚实的爱心脚印;残疾人家中,有她嘘寒问暖的话语;长江沿线,有她不时俯身的身影;爱心活动,有她传递温暖的善举……

猇亭六泉湖社区有两位残疾人因身体原因需要长期使用成人纸尿裤,却因经济原因陷入困境。冯群听说后送去500元捐款,委托慧爱社工为残疾人购买了10包可使用一年的成人纸尿裤。

金家台社区一残疾人家庭,母女俩颈椎均患上疱疹,得知消息的冯群特意请市二医院皮肤科专家帮其开出内服外敷药物,并委托志愿者上门送给母女俩。

点军区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销售的蜜橘滞销,志愿者们帮助采摘后动员爱心人士购买并送给各养老院和社区贫困残疾人,但运送橘子是个难题。冯群接到志愿者求助后,5点半一下班就开车赶到点军区帮扶对象家中,把300多斤蜜橘搬上车送到大公桥街道大公残疾人服务中心,下了200斤后,又将剩下的100多斤送到养老院。

一桩桩善举、一件件好事、一次次爱心,绘成冯群八小时外的最美姿态。

传递温暖和希望,将公益活动进行到底

作为医务工作者,冯群深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很不容易,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他们前行,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金家台社区69岁的重度残疾人陈礼菊婆婆就是受益者之一。11年前,陈礼菊因突发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得知情况的陈实带领冯群等队员坚持上门帮扶,每隔一、两个月就前往看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因为家住6楼,下楼不便,陈礼菊十分渴望出去走走看看。为此,陈实、冯群等志愿者每年都会将其抬下6楼,开车陪伴其到滨江公园、三峡大坝、葛洲坝、儿童公园、宜昌博物馆等地游玩。

“多亏了陈实、冯群他们的帮助,我才能经常出去透透气,看看宜昌的变化。”说起出外散心的经历,陈婆婆开心得像个孩子。

如今,定期走访看望陪伴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等,已成为冯群的日常。

在新浪微博,有许多关于冯群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也有很多网友点赞。面对赞誉,冯群只是秉承初心,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不为金钱,不图名利,默默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我对志愿者这三个字的理解。”

在陈实眼中,冯群十分低调,且乐于奉献。“平时有活动她都在,是队里的骨干成员,但她不爱拍照,找不出几张像样的照片。而且除了参加队里的活动外,只要她听说谁需要帮助,都会力所能及地去做。残疾人的柚子滞销、每年的圆梦行动,只要得到了消息,她都会主动参与。”

截至目前,冯群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210次,服务时长6000余小时,捐款捐物逾万元。

现在的冯群依然很忙,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冯群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普通人照样能发光发热,今后会将公益活动进行到底,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擦亮‘志愿之城’、‘好人之城’,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实习生 刘锦汶 通讯员 谭云妃

家人心声

张煜茹:妈妈是我的骄傲

平时上班,休息时间做公益,冯群因此常常无法陪伴丈夫、女儿,更多时候是跟女儿交代一声,就匆匆出门了,留下住读难得回家的女儿一人在家学习,这让她十分内疚。但17岁的女儿张煜茹并未因此责怪妈妈,而是十分理解并支持冯群做公益:“妈妈一直是我的骄傲!”

在张煜茹看来,做公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虽然少了陪伴自己的时间,但看到妈妈开心她也开心。“从小妈妈就带我做公益,去江边捡拾垃圾,保护母亲河,还带我去看望慰问老人、残疾人,让我学到了很多。”

受冯群的影响,张煜茹也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捐款支持贫困学童免费午餐公益,河南暴雨时用积攒下的700元压岁钱买矿泉水予以帮助……张煜茹说:“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

张煜茹透露,其实爸爸也很支持妈妈,经常是做好饭后打电话询问妈妈回不回来吃饭。“从新闻上看到妈妈今天做了哪些志愿服务活动,我们都很高兴。”

让张煜茹特别自豪的是,正是有了妈妈这样的志愿者的努力,宜昌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好。“有同学是外地的,放假和我一起逛街总是感慨,宜昌比她所在的城市漂亮多了,干净整洁且风景秀丽。”

张煜茹说,今后也会向妈妈学习,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活得更有价值。(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实习生 刘锦汶 通讯员 谭云妃

记者手记

以平凡铸就不凡

朴素低调,是记者对冯群的第一印象。“这个真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就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有很多人做得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这是冯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记者反复解释只是希望真实呈现她这么多年来坚持做公益的状态,冯群才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感觉除了生活和工作,还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做好事。不管是坚持无偿献血25年,还是坚持7年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冯群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虽然只是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也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在宜昌,正是一次次点滴善举,一个个凡人微光,汇聚起振奋人心的力量,书写着人间美好,让温暖沁人心脾,激发着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善尚德。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善意的撒播者和爱心的传递者,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持续发光发热,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以平凡铸就不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版图片由三峡日报通讯员 陈实 黄星 提供

责任编辑:何霄

宜昌冯群:八年参加志愿服务1210次

发表时间:2023-08-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宜昌市二医院产科门诊,冯群在为孕妈妈做检查。

冯群参与高温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

冯群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献爱心。

冯群与陈实志愿服务队队员一起帮助金家台社区残疾人外出散心。

“天气太热了,小心中暑,来,快喝瓶水吧!”7月26日上午,伍家岗区北山坡转盘附近,“为高温下的劳动者送清凉”公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陈实志愿服务队队员、49岁的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冯群忙着将西瓜、牛奶、矿泉水等消暑物资送到建筑工人、交通警察、外卖骑手手中。这已是冯群8年来参与的第1210次志愿服务活动。

“感觉除了生活和工作,还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冯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5年前她为了患者加入无偿献血队伍,2015年加入陈实志愿服务队后,她更积极地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参加尊老助残、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6000余小时,捐款捐物逾万元,用雷锋精神接续人间美好。

今年3月5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冯群被表彰为“宜昌市最美志愿者”。

从1998年首次献血开始,25年无偿献血不间断

作为大山里的孩子,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小河村的冯群自小就勤劳懂事。在冯群的印象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在她心里种下了乐于助人的种子。

“做人要实在,吃点亏不要紧。要紧的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有能力帮一把,就尽量去帮。”冯群说,这是父母从小教育她的话。

初中毕业时,想着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尽一份力,冯群报考了宜昌地区卫校,1994年毕业后进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从事助产士工作。

成为白衣天使的冯群总是尽可能地去帮助每一位产妇,用双手去迎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再苦再累,也从不言放弃。每当听见一声声清脆的啼哭,看见新妈妈脸上满意的笑容,冯群便沉浸在幸福和喜悦当中,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自豪感,感受着奉献的快乐。

冯群真正“触电”公益,还是在1998年。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出血孕妇,手术中输了不少血,看着经治疗好转的孕妇,深感血液重要性的冯群决定参与无偿献血。

第一次献血她就毫不犹豫献出400毫升。“让我没想到的是,献血三天后,来了一名怀孕7个月前置胎盘大出血的孕妇,输血治疗时,我发现输血袋上的献血者名字竟然是我自己。”冯群告诉记者,当时感觉非常神奇。

自那以后,冯群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开启了用爱心为生命加油的“马拉松”。

按规定,不管身体多好,一年献全血最多献两次,而成分血即血小板最短两周便可捐献一次。其间,为了帮到更多人,她也曾想改献成分血,可尝试后却因血管太细回输失败,只能坚持献全血。

25年间,除了患病确实无法献血外,她已坚持无偿献血5600毫升。

一桩桩善举一次次爱心,绘成八小时外最美姿态

在五峰工作15年后,2010年,冯群调到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当上助产士。工作上兢兢业业的她,因科室发展需要,于2015年成为产前门诊护士,专门负责孕产妇的建卡管理工作。

在同事们眼中,冯群时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手机、电话全天候开通,孕妇群里只要有人提问,她都会及时回复。

产科医生汤永蓉说,冯群始终面带微笑接待每位孕妇,还常自掏腰包借钱给病人。记得有一次,孕妇徐女士需要住院治疗,但无家属陪同又未带现金和卡,为此着急不已,冯群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钱,让徐女士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接受治疗。

在工作的八小时内,冯群尽心尽力,八小时外,她也不知疲倦,展现着“志愿红”的最美风采。

当时因为女儿在外国语小学上学,每次接送时,看见江边有垃圾很煞风景,冯群便留了心。每天清晨6点多,她便带着女儿去江边捡拾垃圾,再送女儿去上学。在冯群看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带着女儿洁净长江,也可以帮女儿树立正确的三观。

2015年11月,在捡拾垃圾途中,冯群偶然遇到了创立志愿服务队的陈实。陈实曾瘫痪在床,受好心人照顾康复,后来就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回报社会,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扶贫帮困、敬老孝老等活动。冯群对此钦佩不已,从那时起,她便加入了陈实志愿服务队,做一个为他人带去温暖的公益人。

养老院里,有她坚实的爱心脚印;残疾人家中,有她嘘寒问暖的话语;长江沿线,有她不时俯身的身影;爱心活动,有她传递温暖的善举……

猇亭六泉湖社区有两位残疾人因身体原因需要长期使用成人纸尿裤,却因经济原因陷入困境。冯群听说后送去500元捐款,委托慧爱社工为残疾人购买了10包可使用一年的成人纸尿裤。

金家台社区一残疾人家庭,母女俩颈椎均患上疱疹,得知消息的冯群特意请市二医院皮肤科专家帮其开出内服外敷药物,并委托志愿者上门送给母女俩。

点军区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销售的蜜橘滞销,志愿者们帮助采摘后动员爱心人士购买并送给各养老院和社区贫困残疾人,但运送橘子是个难题。冯群接到志愿者求助后,5点半一下班就开车赶到点军区帮扶对象家中,把300多斤蜜橘搬上车送到大公桥街道大公残疾人服务中心,下了200斤后,又将剩下的100多斤送到养老院。

一桩桩善举、一件件好事、一次次爱心,绘成冯群八小时外的最美姿态。

传递温暖和希望,将公益活动进行到底

作为医务工作者,冯群深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很不容易,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他们前行,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金家台社区69岁的重度残疾人陈礼菊婆婆就是受益者之一。11年前,陈礼菊因突发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得知情况的陈实带领冯群等队员坚持上门帮扶,每隔一、两个月就前往看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因为家住6楼,下楼不便,陈礼菊十分渴望出去走走看看。为此,陈实、冯群等志愿者每年都会将其抬下6楼,开车陪伴其到滨江公园、三峡大坝、葛洲坝、儿童公园、宜昌博物馆等地游玩。

“多亏了陈实、冯群他们的帮助,我才能经常出去透透气,看看宜昌的变化。”说起出外散心的经历,陈婆婆开心得像个孩子。

如今,定期走访看望陪伴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等,已成为冯群的日常。

在新浪微博,有许多关于冯群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也有很多网友点赞。面对赞誉,冯群只是秉承初心,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不为金钱,不图名利,默默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我对志愿者这三个字的理解。”

在陈实眼中,冯群十分低调,且乐于奉献。“平时有活动她都在,是队里的骨干成员,但她不爱拍照,找不出几张像样的照片。而且除了参加队里的活动外,只要她听说谁需要帮助,都会力所能及地去做。残疾人的柚子滞销、每年的圆梦行动,只要得到了消息,她都会主动参与。”

截至目前,冯群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210次,服务时长6000余小时,捐款捐物逾万元。

现在的冯群依然很忙,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冯群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普通人照样能发光发热,今后会将公益活动进行到底,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擦亮‘志愿之城’、‘好人之城’,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实习生 刘锦汶 通讯员 谭云妃

家人心声

张煜茹:妈妈是我的骄傲

平时上班,休息时间做公益,冯群因此常常无法陪伴丈夫、女儿,更多时候是跟女儿交代一声,就匆匆出门了,留下住读难得回家的女儿一人在家学习,这让她十分内疚。但17岁的女儿张煜茹并未因此责怪妈妈,而是十分理解并支持冯群做公益:“妈妈一直是我的骄傲!”

在张煜茹看来,做公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虽然少了陪伴自己的时间,但看到妈妈开心她也开心。“从小妈妈就带我做公益,去江边捡拾垃圾,保护母亲河,还带我去看望慰问老人、残疾人,让我学到了很多。”

受冯群的影响,张煜茹也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捐款支持贫困学童免费午餐公益,河南暴雨时用积攒下的700元压岁钱买矿泉水予以帮助……张煜茹说:“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快乐的。”

张煜茹透露,其实爸爸也很支持妈妈,经常是做好饭后打电话询问妈妈回不回来吃饭。“从新闻上看到妈妈今天做了哪些志愿服务活动,我们都很高兴。”

让张煜茹特别自豪的是,正是有了妈妈这样的志愿者的努力,宜昌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好。“有同学是外地的,放假和我一起逛街总是感慨,宜昌比她所在的城市漂亮多了,干净整洁且风景秀丽。”

张煜茹说,今后也会向妈妈学习,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活得更有价值。(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实习生 刘锦汶 通讯员 谭云妃

记者手记

以平凡铸就不凡

朴素低调,是记者对冯群的第一印象。“这个真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就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有很多人做得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这是冯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记者反复解释只是希望真实呈现她这么多年来坚持做公益的状态,冯群才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感觉除了生活和工作,还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做好事。不管是坚持无偿献血25年,还是坚持7年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冯群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虽然只是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也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在宜昌,正是一次次点滴善举,一个个凡人微光,汇聚起振奋人心的力量,书写着人间美好,让温暖沁人心脾,激发着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善尚德。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善意的撒播者和爱心的传递者,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持续发光发热,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以平凡铸就不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版图片由三峡日报通讯员 陈实 黄星 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