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沙市区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2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个拉环‘神器’实在妙,倒垃圾不脏手,方便又卫生!”近日,沙市区胜利街道王板桥社区分类垃圾桶上多了一排新装置——四个垃圾桶盖都装上了金色的悬挂吊环。拉起拉环,桶盖被轻松掀起来;松开拉环,桶盖自然合上,这让前来扔垃圾的社区居民连连称赞。

这是沙市区持续推进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沙市区在100个小区安装了2077个“小拉环”,解决居民投放垃圾“大问题”,引领低碳环保生活新时尚。

高位谋划 综合施策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按类分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近年来,沙市区不断稳固“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示范带动、全民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格局,用足“绣花功夫”,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度”“温度”——

率先在中心城区启动垃圾分类“桶车一色”工作,配备88辆分类收运车,绿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厨余垃圾、蓝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可回收物、红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有害垃圾、黑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其他垃圾,分类拖运,确保垃圾投放到位。

争取2022年省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发展引导资金83万元,将生活垃圾分类升级改造投放点建设与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实现示范社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718个,成功创建5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

建立再生资源收回体系,促进资源回收、垃圾减量;推行分类直运+分类收运,有效防止收运过程中二次污染;计划将锅底渊中转站改为有害垃圾暂存点,由集中转运处置企业进行处理……

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使沙市人居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经过连续多年的投放点提质工程建设,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居民身边。

撤桶并点“四定”管理

奋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初夏时节,漫步在王板桥社区,只见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绿植苍翠欲滴。昔日污损破旧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排放着新式垃圾桶的生活垃圾分类亭。

“以前的垃圾混合‘扔进一个筐’,现在‘细分四个桶’。”王板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黄智勇说,社区在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汇集志愿者、下沉党员、召集楼栋长等各方力量走访5500户居民,挨家挨户宣传并征求意见,最终建成23个垃圾分类亭,每个亭子间隔50—80米,方便居民就近投放垃圾。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沙市区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科学实施、精准服务”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具有沙市特色的定岗、定人、定责、定位“四定”管理法。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下沉党员、楼栋长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就近维护生活垃圾分类亭内卫生,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确保垃圾“容易分、分得好”。

王静是王板桥社区网格员,也是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每次在网格内巡查,她都会到每个垃圾分类亭仔细检查。

自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以来,沙市区数千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动员活动,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宣传员和受益人。

常态长效健全机制

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好习惯

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关键在于让市民提高环保认识、转变生态观念、形成良好习惯。

沙市区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教育两手抓,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群众养成自觉分类、正确分类、准确投放好习惯,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付诸于行。

在锣场镇长湖村,沙市区卫生环保志愿服务队通过垃圾分类大转盘有奖问答方式,让村民体会“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乐趣;在金龙路武商超市门口,区分类办工作人员开设“垃圾分类大课堂”,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吸引大批购物群众观看;在沙市第六中学,各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家庭或社区作为“小手拉大手”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同学们积极向家长和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赢得居民赞誉。

沙市区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和生态环保教育,不断健全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体系,实现“分得清、收得准、运得齐、处理好”,为荆州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环保支撑。(荆州日报记者 周蓉 陈丹 通讯员李家玥 余寅波

责任编辑:何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荆州市沙市区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发表时间:2023-04-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个拉环‘神器’实在妙,倒垃圾不脏手,方便又卫生!”近日,沙市区胜利街道王板桥社区分类垃圾桶上多了一排新装置——四个垃圾桶盖都装上了金色的悬挂吊环。拉起拉环,桶盖被轻松掀起来;松开拉环,桶盖自然合上,这让前来扔垃圾的社区居民连连称赞。

这是沙市区持续推进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沙市区在100个小区安装了2077个“小拉环”,解决居民投放垃圾“大问题”,引领低碳环保生活新时尚。

高位谋划 综合施策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按类分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大事”,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近年来,沙市区不断稳固“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示范带动、全民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格局,用足“绣花功夫”,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度”“温度”——

率先在中心城区启动垃圾分类“桶车一色”工作,配备88辆分类收运车,绿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厨余垃圾、蓝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可回收物、红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有害垃圾、黑色分类标识车辆收集其他垃圾,分类拖运,确保垃圾投放到位。

争取2022年省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发展引导资金83万元,将生活垃圾分类升级改造投放点建设与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实现示范社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718个,成功创建5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

建立再生资源收回体系,促进资源回收、垃圾减量;推行分类直运+分类收运,有效防止收运过程中二次污染;计划将锅底渊中转站改为有害垃圾暂存点,由集中转运处置企业进行处理……

一项项强有力的举措,使沙市人居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经过连续多年的投放点提质工程建设,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居民身边。

撤桶并点“四定”管理

奋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初夏时节,漫步在王板桥社区,只见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绿植苍翠欲滴。昔日污损破旧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排放着新式垃圾桶的生活垃圾分类亭。

“以前的垃圾混合‘扔进一个筐’,现在‘细分四个桶’。”王板桥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黄智勇说,社区在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汇集志愿者、下沉党员、召集楼栋长等各方力量走访5500户居民,挨家挨户宣传并征求意见,最终建成23个垃圾分类亭,每个亭子间隔50—80米,方便居民就近投放垃圾。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沙市区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科学实施、精准服务”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具有沙市特色的定岗、定人、定责、定位“四定”管理法。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者、下沉党员、楼栋长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就近维护生活垃圾分类亭内卫生,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确保垃圾“容易分、分得好”。

王静是王板桥社区网格员,也是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每次在网格内巡查,她都会到每个垃圾分类亭仔细检查。

自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以来,沙市区数千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动员活动,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宣传员和受益人。

常态长效健全机制

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好习惯

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关键在于让市民提高环保认识、转变生态观念、形成良好习惯。

沙市区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教育两手抓,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群众养成自觉分类、正确分类、准确投放好习惯,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付诸于行。

在锣场镇长湖村,沙市区卫生环保志愿服务队通过垃圾分类大转盘有奖问答方式,让村民体会“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乐趣;在金龙路武商超市门口,区分类办工作人员开设“垃圾分类大课堂”,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吸引大批购物群众观看;在沙市第六中学,各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家庭或社区作为“小手拉大手”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同学们积极向家长和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赢得居民赞誉。

沙市区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和生态环保教育,不断健全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体系,实现“分得清、收得准、运得齐、处理好”,为荆州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环保支撑。(荆州日报记者 周蓉 陈丹 通讯员李家玥 余寅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