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四合村:共同缔造绽新颜

A-   A+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2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xtrb0221001_003_01_s

四合村风景

  一砖一瓦皆显乡韵,草木田溪处处风景。2月13日,走进仙桃市长埫口镇四合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流淌的长港河,干净宽敞的乡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农家楼房,碧波粼粼的景观池塘……沿河两岸60多名村民紧张地忙碌着,栽下桃、橘、水杉等3000余棵树木,补绿添春意,共同缔造美丽家园。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四合村华丽蜕变的背后是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发自内心的共同缔造,村民由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决策者、享受者。

  人心更齐了

  从“一人干”到“一群干”

  四合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基础薄弱、道路闭塞,老屋一间间坍塌,道路一条条坑洼,年轻人外出打工,贫困村落如何振兴?

  “共同缔造”便是解锁百姓幸福的重要“密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从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方面‘加油使劲’,鼓励‘当家人’都参与进来,主动融入共同缔造,促进乡村振兴提速、乡村治理增效,让村民共同享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长埫口镇党委书记向宇表示。

  作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村,村民第一次听闻“共同缔造”,都半信半疑。“你们又搞形象工程?”“都是花架子,换汤不换药?”面对群众的疑问一个接一个,村“两委”没有“闷头蛮干”,而是以“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推进乡村振兴。

  召开场院会40余次,梳理问题清单30多条,组织代表赴红安、麻城共同缔造示范点参观学习,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制定建设规划,到兄弟乡镇开展交流学习……乡村怎么建,村民说了算,四合村将“话筒”交到村民手里,点燃了群众热情。

  “可以在湾子的空地建个小广场。”

  “建议建设百姓大舞台,丰富大家业余生活。”

  “长港河一带有特色有亮点,可以沿河造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心声、谈发展,碰撞 “金点子”,折射的是观念之变。

  “开会了,开会了,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百姓大舞台的朝向。”2022年底的一天晚上,村支书周显兵拿着图纸一吆喝,村民们都纷至沓来。

  按照原规划百姓大舞台坐落在村部旁,朝西而建。村民们认为百姓大舞台是村庄的精气神,历来风俗都是朝东而建,大家便提出更换朝向的意见。经过场院会召开,全票通过,村民雷同成画在设计图纸上的一抹红,画出了村民心中的美好蓝图。

  在四合村,村庄规划、道路建设、硬件设施配套、村庄发展定位,与以往不同的是,村民们不再当看客、坐旁听,而是大家一起拿主意,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大事小事大家有商有量,办事效率更高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提升了。”周显兵说,基础设施建在了群众最需要、最认可的地方;村民代表与设计公司、美学专家共同讨论方案,村湾主人焕发了主人翁精神;村庄建设从“一人干”到“一群干”,找到幸福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干劲更足了

  从“一头热”到“一群热”

  大大小小村湾会的召开,村民们改造村庄的愿望愈发强烈。

  钱从哪来?谁来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成为了村民的共识。

  周四发、周志祥、周召柱三位乡亲听说村里要改造,立马垫资140多万元,扩宽村级道路至5.5米。退休老干部许云高每天到各项目点监督项目施工,号召乡邻捐出家中风谷车、犁耙等老物件,让乡愁乡情重回乡土;老党员周春发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村级发展历史,收集红色故事,为村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尽心尽力。

  三组村民孙光力,长年在外经商。接到村干部电话后,自驾5小时,从河南焦作赶回老家,将70平方米的危房拆除,用行动支持村庄建设,并将砖瓦和旧物捐赠给村里使用。

  “乡村美不美、村民富不富,不能全靠干部。”孙光耀的妻子马望群快言快语,她说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家共出一份力。第一场“板凳会”上,马望群就无偿拿出自家200多平方米田地,为村庄发展“让路”。

  当“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便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

  村民孙义华、孙运山无偿拿出自家房屋建设红色纪念馆与五共广场;村民自主投票选择心仪方案,现场评价立面改造试点效果;新建大棚,村民出面与施工方议价,每个大棚预算减少200元;村民们“变废为宝”,纷纷拿出自家的砖头、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村庄……“村庄大变样,我连自家的房屋都找不到了,真的被惊呆了,作为年轻人我愿意回家发展。”春节期间,从外返乡的老板周浩然激动不已,话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与惊讶。

  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开始,治好管好才能长效。

  雷同成、孙运山、张小兵等村民与志愿者化身为村庄管理员、巡查员与保洁员,维护好共建成果。

  共同缔造,村民不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局中人”和亲历者,从政府部门的“一头热”,变成了多方参与的“一群热”。

  产业更强了

  从“一人富”到“全民富”

  在长埫口镇四合村蔬菜种植基地,40多名村民在村合作社负责人周志威带领下栽苗、定植、培土……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务工不出村,致富在村中。

  产业发展是“共同缔造”的关键。“瓜瓜椒”是村里现有的支柱产业,如何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注入强力“推进剂”?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去年的第一场“板凳会”上,党员周志威带领合作社党员,主动上门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发动大家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产业,很快吸纳了一批新社员。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老板,四合村实现了群众参与、产业共谋、集体增富、村民增收,让乡村的“面子”和“里子”同步“美颜”。

  鉴于大棚产业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承包户的蔬菜种不好、市场销路不稳定。周志威向共同缔造理事会和产业发展协会建议:兵分两路,一帮人开展技术指导、一帮人跑市场稳销路。作为技术指导,周志威找出了多年积累下来的“种植宝典”,通过饭后“技术交流会”分享给大家。

  “有人认为我把技术都教出去了,吃亏不讨好。但我知道,只有把大家带起来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周志威说,在各方的凝心聚力下,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00余万元,扩建蔬菜大棚50个。

  经合作社商议,决定推行“三季、两种、一体化调度”(即三个季度种植,西瓜辣椒两个品种,服从支部统一管理)的“3+2+1”党建联盟新模式。通过统一分工,选任“大棚管理员”,共同做好田间管理维护。

  “自从成了大棚管理员,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都要到棚里转一圈,及时发现问题协商解决,有力推动了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老党员何焕祥感慨道。

  脱贫户孙光辉年收入20万元,是村里的致富明星,昂首挺胸走在村里,在众人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中,他找回了尊严和自信。“以前看病都买不起药,现在不仅买了车,还当了小老板,做事都带劲!”

  村庄变美,产业兴旺。人才“外流”变“回流”,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新乡贤”愿回村发展,让村里各项建设更有底气,让群众参与更有动力。

  建设百姓大舞台与幸福食堂;蔬菜大棚发展到100个,带动全村140多人发展产业,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村里水变清了,河变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村民们脸上笑容更多了、精气神更好了,一个“产业和顺、生态和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新四合奏响了乡村振兴“最强音”。(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邓娟 图)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仙桃市四合村:共同缔造绽新颜

发表时间:2023-02-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xtrb0221001_003_01_s

四合村风景

  一砖一瓦皆显乡韵,草木田溪处处风景。2月13日,走进仙桃市长埫口镇四合村,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流淌的长港河,干净宽敞的乡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农家楼房,碧波粼粼的景观池塘……沿河两岸60多名村民紧张地忙碌着,栽下桃、橘、水杉等3000余棵树木,补绿添春意,共同缔造美丽家园。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四合村华丽蜕变的背后是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发自内心的共同缔造,村民由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决策者、享受者。

  人心更齐了

  从“一人干”到“一群干”

  四合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基础薄弱、道路闭塞,老屋一间间坍塌,道路一条条坑洼,年轻人外出打工,贫困村落如何振兴?

  “共同缔造”便是解锁百姓幸福的重要“密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从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方面‘加油使劲’,鼓励‘当家人’都参与进来,主动融入共同缔造,促进乡村振兴提速、乡村治理增效,让村民共同享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长埫口镇党委书记向宇表示。

  作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村,村民第一次听闻“共同缔造”,都半信半疑。“你们又搞形象工程?”“都是花架子,换汤不换药?”面对群众的疑问一个接一个,村“两委”没有“闷头蛮干”,而是以“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推进乡村振兴。

  召开场院会40余次,梳理问题清单30多条,组织代表赴红安、麻城共同缔造示范点参观学习,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制定建设规划,到兄弟乡镇开展交流学习……乡村怎么建,村民说了算,四合村将“话筒”交到村民手里,点燃了群众热情。

  “可以在湾子的空地建个小广场。”

  “建议建设百姓大舞台,丰富大家业余生活。”

  “长港河一带有特色有亮点,可以沿河造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心声、谈发展,碰撞 “金点子”,折射的是观念之变。

  “开会了,开会了,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百姓大舞台的朝向。”2022年底的一天晚上,村支书周显兵拿着图纸一吆喝,村民们都纷至沓来。

  按照原规划百姓大舞台坐落在村部旁,朝西而建。村民们认为百姓大舞台是村庄的精气神,历来风俗都是朝东而建,大家便提出更换朝向的意见。经过场院会召开,全票通过,村民雷同成画在设计图纸上的一抹红,画出了村民心中的美好蓝图。

  在四合村,村庄规划、道路建设、硬件设施配套、村庄发展定位,与以往不同的是,村民们不再当看客、坐旁听,而是大家一起拿主意,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大事小事大家有商有量,办事效率更高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提升了。”周显兵说,基础设施建在了群众最需要、最认可的地方;村民代表与设计公司、美学专家共同讨论方案,村湾主人焕发了主人翁精神;村庄建设从“一人干”到“一群干”,找到幸福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干劲更足了

  从“一头热”到“一群热”

  大大小小村湾会的召开,村民们改造村庄的愿望愈发强烈。

  钱从哪来?谁来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成为了村民的共识。

  周四发、周志祥、周召柱三位乡亲听说村里要改造,立马垫资140多万元,扩宽村级道路至5.5米。退休老干部许云高每天到各项目点监督项目施工,号召乡邻捐出家中风谷车、犁耙等老物件,让乡愁乡情重回乡土;老党员周春发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村级发展历史,收集红色故事,为村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尽心尽力。

  三组村民孙光力,长年在外经商。接到村干部电话后,自驾5小时,从河南焦作赶回老家,将70平方米的危房拆除,用行动支持村庄建设,并将砖瓦和旧物捐赠给村里使用。

  “乡村美不美、村民富不富,不能全靠干部。”孙光耀的妻子马望群快言快语,她说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家共出一份力。第一场“板凳会”上,马望群就无偿拿出自家200多平方米田地,为村庄发展“让路”。

  当“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便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

  村民孙义华、孙运山无偿拿出自家房屋建设红色纪念馆与五共广场;村民自主投票选择心仪方案,现场评价立面改造试点效果;新建大棚,村民出面与施工方议价,每个大棚预算减少200元;村民们“变废为宝”,纷纷拿出自家的砖头、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村庄……“村庄大变样,我连自家的房屋都找不到了,真的被惊呆了,作为年轻人我愿意回家发展。”春节期间,从外返乡的老板周浩然激动不已,话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与惊讶。

  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开始,治好管好才能长效。

  雷同成、孙运山、张小兵等村民与志愿者化身为村庄管理员、巡查员与保洁员,维护好共建成果。

  共同缔造,村民不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局中人”和亲历者,从政府部门的“一头热”,变成了多方参与的“一群热”。

  产业更强了

  从“一人富”到“全民富”

  在长埫口镇四合村蔬菜种植基地,40多名村民在村合作社负责人周志威带领下栽苗、定植、培土……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务工不出村,致富在村中。

  产业发展是“共同缔造”的关键。“瓜瓜椒”是村里现有的支柱产业,如何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注入强力“推进剂”?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去年的第一场“板凳会”上,党员周志威带领合作社党员,主动上门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发动大家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产业,很快吸纳了一批新社员。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老板,四合村实现了群众参与、产业共谋、集体增富、村民增收,让乡村的“面子”和“里子”同步“美颜”。

  鉴于大棚产业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承包户的蔬菜种不好、市场销路不稳定。周志威向共同缔造理事会和产业发展协会建议:兵分两路,一帮人开展技术指导、一帮人跑市场稳销路。作为技术指导,周志威找出了多年积累下来的“种植宝典”,通过饭后“技术交流会”分享给大家。

  “有人认为我把技术都教出去了,吃亏不讨好。但我知道,只有把大家带起来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周志威说,在各方的凝心聚力下,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00余万元,扩建蔬菜大棚50个。

  经合作社商议,决定推行“三季、两种、一体化调度”(即三个季度种植,西瓜辣椒两个品种,服从支部统一管理)的“3+2+1”党建联盟新模式。通过统一分工,选任“大棚管理员”,共同做好田间管理维护。

  “自从成了大棚管理员,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都要到棚里转一圈,及时发现问题协商解决,有力推动了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老党员何焕祥感慨道。

  脱贫户孙光辉年收入20万元,是村里的致富明星,昂首挺胸走在村里,在众人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中,他找回了尊严和自信。“以前看病都买不起药,现在不仅买了车,还当了小老板,做事都带劲!”

  村庄变美,产业兴旺。人才“外流”变“回流”,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新乡贤”愿回村发展,让村里各项建设更有底气,让群众参与更有动力。

  建设百姓大舞台与幸福食堂;蔬菜大棚发展到100个,带动全村140多人发展产业,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村里水变清了,河变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村民们脸上笑容更多了、精气神更好了,一个“产业和顺、生态和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新四合奏响了乡村振兴“最强音”。(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邓娟 图)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