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文润乡土”种文化 “六小空间”在基层

A-   A+
发表时间:2022年11月2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秭归着力解决村落级公共文化服务难题观察

文润乡土,送戏下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革命先烈夏明翰的诞生地。秭归地处山区,在全县2000多个村落中,40%的村落距离村级文化主阵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委会)较远,开展送戏、送培训、送讲座等相关文化活动时,常常面临村落群众往返路途遥远、出行方式受限、信息传达滞后等情况,不同程度上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辐射不够的问题。

2018年10月,为有效打通本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村落级公共文化服务难题,秭归县文化馆启动实施“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培训,然后派驻进村落开展种法律政策、种文化技术、种文化活动、种文化服务等志愿培训活动。

2022年11月15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奖结果揭晓,“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从全国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文化种苗 精挑细选

每年春节过后,秭归县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就会齐聚秭归县城,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例行封闭培训。这些志愿者由全县退休文化工作者、培训机构青年教师、社会文艺团队青年骨干、非遗传承人等优秀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组成。他们中间,有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宣讲和文艺编创表演的专业人员,有灯光、音响、舞美操作技术人员,还有社会文艺团队管理人员。

一个月的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理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编剧歌词创作技术、填词套曲技术、戏曲表演技术、广场舞编创技术、灯光音响操作技术、非遗资源利用技术、排练实战、村落文艺社团管理等,科目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量满足村落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导梅昌胜表示:“历年来担任‘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培训教师,让我无比感动,心生敬佩。因为,这是我教过的最有担当、最有情怀的文化志愿者。”据秭归县文化馆群文中心王玲玲介绍,截至2022年10月,全馆平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已经达到206名。

文化技术 根植基层

每年的例行培训结束后,所有志愿者按照专业分类择优组成文艺编创分队、广场舞培训分队、文艺社团管理分队、非遗传承保护分队等若干“种文化”服务小队(组),按照村落文化实际需求,由秭归县文化馆按需统一下派分配,打通全县“一张网”。

志愿者李峰林是一名小品演员,被分配到戏曲小品曲艺组,因从事戏曲小品的志愿者有限,经常会在多个村落来回奔波;王宗凤是秭归县一中的退休教师,也是一名群众文艺社团负责人,她表示,进驻到村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村落的群众组织起来,听他们讲,看他们演,然后结合他们的需求和整体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尽量发挥他们的长项,待培训成熟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组建团队,选拔负责人、管理员,制定团队各项管理制度;王融是一名老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剧本创作和词曲编创,他表示:“我们志愿者的目标,不光是写词作曲让群众唱,而且要让群众自己学会填词套曲。用一段好听的山歌,让群众自己编词套进去唱,教群众灵活改编自己的唱腔。”

有的群众喜欢唱歌跳舞,志愿者就教唱歌跳舞。有的群众不喜欢唱歌跳舞,县文化馆就把刺绣、草编、皮雕等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派驻进村落,教群众各种非遗技艺,群众学会后,由县里的各大非遗企业提供制作原料,群众在家里按要求完成作品制作,企业再计件回收,让村落群众的技艺变成“家门口”“灶门口”的产业。

志愿者罗光林是一名青年非遗传承人,他表示,自己每进驻一个村落,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热情尊重就让自己充满动力。长期的进驻也加深了自己与当地群众的感情,不仅与村落群众成为至交和亲戚,也让自己和自己的服务更有价值、更有灵魂、更接地气、更有成就感。

截至2022年10月底,“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村落级种文化服务410场次,下派文化志愿者123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3280小时,扶持培育村落文艺社团101支,培训村落文艺编创表演、灯光音响舞台技术操作实用人才1645人,草编、刺绣等非遗技艺人才1237人,参加培训的村落群众达到30000人次。

文化空间 建设“六小”

村落有了社团,群众掌握了文化技术。过去单一的“广场舞”变成了多样化的“吹拉弹唱跳”。村里聚众打牌扯闲篇的人都走到了广场上,喜欢唱歌跳舞的都站到了舞台上。会唱会跳会编会演的人多了起来,不喜欢唱歌跳舞的村民拿起了刺绣活,编起了草编件。村落社团里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对生活更加充满激情,进一步激发了村落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

2021年,秭归县结合全县山大人稀实际,因地制宜,因需而供,开始构建以“建设小广场、搭建小平台、配备小设施、组建小队伍、举办小活动、创建小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六小”村落文化供给模式。“文润乡土”种文化服务成为“六小”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手段。

九畹溪镇砚窝台村向西头村落,是全县第一批“六小”示范村落,村落按照“六小”的建设要求,建成了小广场,搭建了小舞台,县文化和旅游局拨付专款配备了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2021年以来,“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文化志愿者在该村落开展培训近30天,组建了文艺演出队、堂鼓队和广场舞队3支村落文艺社团,社团与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物保护中心和九畹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对一”专人联系机制。

向西头村落堂鼓队的向军表示:“以前县里送戏到村里,等我们赶到现场,活动都结束了。现在我们村落自己每年都举办四五场文化活动,想看的书能看到了,想唱的歌有人帮忙找伴奏了,想学拍抖音有人教了,想看的节目村落有人编、有人拍、有人演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电话,志愿服务队就立即帮忙解决了。”

秭归县文化馆活动中心周江崚表示:“‘六小’是载体,‘文润乡土’是手段,我们坚持从基层往顶层做文化,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就是要村落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突出人民群众共建文化、共享文化的主体地位。”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县累计完成“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42个,直接服务村落群众5120户13979人。到2022年底,全县“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数量将达到60个,到2023年底将达到100个;预计培育“种文化”目标成果(村落文化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参与的村落群众50000人次以上,每个村落群众每年可自主开展、举办文化活动4场次以上。

文化服务 种送结合

种文化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必须源源不断地丰富文化内容。

2021年以来,秭归县文化馆调用“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队50多名文化志愿者,结合党的政策宣讲、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反电信诈骗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创作歌舞《灯火里的中国》《打疫苗》及小品《现形记》、快板《守好口袋莫上当》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赴全县乡镇开展“文润乡土 送戏进村”演出活动。台上演戏,台下20多名书法志愿者,带着笔墨纸砚,现场免费为群众书写春联,并教群众现场创作、书写楹联。2021年以来,先后开展“文润乡土 送戏进村”演出活动158场次,书写赠送春联14600幅。在种文化的同时,同步开展送文化,把精彩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基层人民群众欢迎。

文化成果 百花齐放

围绕“六小”村落建设,文化志愿者们参与并辅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而检验“六小”和“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成效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举办文化活动及创作文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2021年5月29日,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秭归县联合举办的“诗里画里 屈原故里”全民广场舞直播,全县22个分会场11600名群众同跳一支舞,共唱一首歌,其中19个分会场分布在全县各个村落,年龄最大的参与者70岁,最小的9岁。

2022年1月,秭归县举办首届民间文化艺术周活动。在一周时间里,732名基层群众创作的45件优秀文艺作品按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三个门类,逐一展开精彩角逐。同时,400多件非遗生产性传承保护产品、文化旅游商品及203件书画、美术、摄影作品同步在艺术周活动中展出。在活动前后,全县12个乡镇160多个村落累计开展送法律政策、送文化技能、送文化活动、送文化服务210多场次,服务基层农村群众达11.1万人次。

2022年6月11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当天,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女儿回娘家”沉浸式体验活动在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举行。活动以该村8个村落814户2000多名群众为主体,全天候面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女儿回娘家”习俗。

自下而上“收”成果,“文润乡土”种文化培育出的村落团队和文化技术人才,成为全县文化舞台上的主角,让“文润乡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参与村落文化建设的同时,部分村落群众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反哺项目,纳入“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者队伍,由县文化馆统一管理调配派遣。

秭归县文化馆副馆长蔡令仪表示,未来,秭归县文化馆将牢牢坚持从基层往顶层做文化,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从数字文化村落覆盖、村落文化阵地的建设完善和提档升级、上下机制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以“文润乡土”种文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六小”村落文化建设。 (三峡日报通讯员 彭晖)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秭归:“文润乡土”种文化 “六小空间”在基层

发表时间:2022-11-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秭归着力解决村落级公共文化服务难题观察

文润乡土,送戏下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革命先烈夏明翰的诞生地。秭归地处山区,在全县2000多个村落中,40%的村落距离村级文化主阵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委会)较远,开展送戏、送培训、送讲座等相关文化活动时,常常面临村落群众往返路途遥远、出行方式受限、信息传达滞后等情况,不同程度上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辐射不够的问题。

2018年10月,为有效打通本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村落级公共文化服务难题,秭归县文化馆启动实施“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培训,然后派驻进村落开展种法律政策、种文化技术、种文化活动、种文化服务等志愿培训活动。

2022年11月15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奖结果揭晓,“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从全国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文化种苗 精挑细选

每年春节过后,秭归县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就会齐聚秭归县城,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例行封闭培训。这些志愿者由全县退休文化工作者、培训机构青年教师、社会文艺团队青年骨干、非遗传承人等优秀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组成。他们中间,有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宣讲和文艺编创表演的专业人员,有灯光、音响、舞美操作技术人员,还有社会文艺团队管理人员。

一个月的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理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编剧歌词创作技术、填词套曲技术、戏曲表演技术、广场舞编创技术、灯光音响操作技术、非遗资源利用技术、排练实战、村落文艺社团管理等,科目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量满足村落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导梅昌胜表示:“历年来担任‘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队的培训教师,让我无比感动,心生敬佩。因为,这是我教过的最有担当、最有情怀的文化志愿者。”据秭归县文化馆群文中心王玲玲介绍,截至2022年10月,全馆平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已经达到206名。

文化技术 根植基层

每年的例行培训结束后,所有志愿者按照专业分类择优组成文艺编创分队、广场舞培训分队、文艺社团管理分队、非遗传承保护分队等若干“种文化”服务小队(组),按照村落文化实际需求,由秭归县文化馆按需统一下派分配,打通全县“一张网”。

志愿者李峰林是一名小品演员,被分配到戏曲小品曲艺组,因从事戏曲小品的志愿者有限,经常会在多个村落来回奔波;王宗凤是秭归县一中的退休教师,也是一名群众文艺社团负责人,她表示,进驻到村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村落的群众组织起来,听他们讲,看他们演,然后结合他们的需求和整体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尽量发挥他们的长项,待培训成熟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组建团队,选拔负责人、管理员,制定团队各项管理制度;王融是一名老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剧本创作和词曲编创,他表示:“我们志愿者的目标,不光是写词作曲让群众唱,而且要让群众自己学会填词套曲。用一段好听的山歌,让群众自己编词套进去唱,教群众灵活改编自己的唱腔。”

有的群众喜欢唱歌跳舞,志愿者就教唱歌跳舞。有的群众不喜欢唱歌跳舞,县文化馆就把刺绣、草编、皮雕等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派驻进村落,教群众各种非遗技艺,群众学会后,由县里的各大非遗企业提供制作原料,群众在家里按要求完成作品制作,企业再计件回收,让村落群众的技艺变成“家门口”“灶门口”的产业。

志愿者罗光林是一名青年非遗传承人,他表示,自己每进驻一个村落,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热情尊重就让自己充满动力。长期的进驻也加深了自己与当地群众的感情,不仅与村落群众成为至交和亲戚,也让自己和自己的服务更有价值、更有灵魂、更接地气、更有成就感。

截至2022年10月底,“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村落级种文化服务410场次,下派文化志愿者12300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3280小时,扶持培育村落文艺社团101支,培训村落文艺编创表演、灯光音响舞台技术操作实用人才1645人,草编、刺绣等非遗技艺人才1237人,参加培训的村落群众达到30000人次。

文化空间 建设“六小”

村落有了社团,群众掌握了文化技术。过去单一的“广场舞”变成了多样化的“吹拉弹唱跳”。村里聚众打牌扯闲篇的人都走到了广场上,喜欢唱歌跳舞的都站到了舞台上。会唱会跳会编会演的人多了起来,不喜欢唱歌跳舞的村民拿起了刺绣活,编起了草编件。村落社团里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对生活更加充满激情,进一步激发了村落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

2021年,秭归县结合全县山大人稀实际,因地制宜,因需而供,开始构建以“建设小广场、搭建小平台、配备小设施、组建小队伍、举办小活动、创建小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六小”村落文化供给模式。“文润乡土”种文化服务成为“六小”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手段。

九畹溪镇砚窝台村向西头村落,是全县第一批“六小”示范村落,村落按照“六小”的建设要求,建成了小广场,搭建了小舞台,县文化和旅游局拨付专款配备了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2021年以来,“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文化志愿者在该村落开展培训近30天,组建了文艺演出队、堂鼓队和广场舞队3支村落文艺社团,社团与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物保护中心和九畹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对一”专人联系机制。

向西头村落堂鼓队的向军表示:“以前县里送戏到村里,等我们赶到现场,活动都结束了。现在我们村落自己每年都举办四五场文化活动,想看的书能看到了,想唱的歌有人帮忙找伴奏了,想学拍抖音有人教了,想看的节目村落有人编、有人拍、有人演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电话,志愿服务队就立即帮忙解决了。”

秭归县文化馆活动中心周江崚表示:“‘六小’是载体,‘文润乡土’是手段,我们坚持从基层往顶层做文化,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就是要村落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突出人民群众共建文化、共享文化的主体地位。”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县累计完成“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42个,直接服务村落群众5120户13979人。到2022年底,全县“六小”文化建设示范村落数量将达到60个,到2023年底将达到100个;预计培育“种文化”目标成果(村落文化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参与的村落群众50000人次以上,每个村落群众每年可自主开展、举办文化活动4场次以上。

文化服务 种送结合

种文化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必须源源不断地丰富文化内容。

2021年以来,秭归县文化馆调用“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队50多名文化志愿者,结合党的政策宣讲、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反电信诈骗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创作歌舞《灯火里的中国》《打疫苗》及小品《现形记》、快板《守好口袋莫上当》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赴全县乡镇开展“文润乡土 送戏进村”演出活动。台上演戏,台下20多名书法志愿者,带着笔墨纸砚,现场免费为群众书写春联,并教群众现场创作、书写楹联。2021年以来,先后开展“文润乡土 送戏进村”演出活动158场次,书写赠送春联14600幅。在种文化的同时,同步开展送文化,把精彩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基层人民群众欢迎。

文化成果 百花齐放

围绕“六小”村落建设,文化志愿者们参与并辅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而检验“六小”和“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成效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举办文化活动及创作文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2021年5月29日,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秭归县联合举办的“诗里画里 屈原故里”全民广场舞直播,全县22个分会场11600名群众同跳一支舞,共唱一首歌,其中19个分会场分布在全县各个村落,年龄最大的参与者70岁,最小的9岁。

2022年1月,秭归县举办首届民间文化艺术周活动。在一周时间里,732名基层群众创作的45件优秀文艺作品按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三个门类,逐一展开精彩角逐。同时,400多件非遗生产性传承保护产品、文化旅游商品及203件书画、美术、摄影作品同步在艺术周活动中展出。在活动前后,全县12个乡镇160多个村落累计开展送法律政策、送文化技能、送文化活动、送文化服务210多场次,服务基层农村群众达11.1万人次。

2022年6月11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当天,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女儿回娘家”沉浸式体验活动在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举行。活动以该村8个村落814户2000多名群众为主体,全天候面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女儿回娘家”习俗。

自下而上“收”成果,“文润乡土”种文化培育出的村落团队和文化技术人才,成为全县文化舞台上的主角,让“文润乡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参与村落文化建设的同时,部分村落群众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反哺项目,纳入“文润乡土”种文化志愿者队伍,由县文化馆统一管理调配派遣。

秭归县文化馆副馆长蔡令仪表示,未来,秭归县文化馆将牢牢坚持从基层往顶层做文化,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从数字文化村落覆盖、村落文化阵地的建设完善和提档升级、上下机制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以“文润乡土”种文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六小”村落文化建设。 (三峡日报通讯员 彭晖)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