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红色文艺轻骑兵驰骋襄阳大地

A-   A+
发表时间:2022年10月1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工地、田野、山间,他们的歌声响彻天地、曼妙的舞姿装点四季;在学校、军营、社区,精彩的戏曲、幽默的小品、飘香的翰墨,绘出幸福生活的温馨美景……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色文艺轻骑兵。

  近年来,襄阳市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用脚步丈量襄阳大地,把红色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百姓的心坎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开展680余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惠及群众16万余人次。

  贴近群众需求 舞台无处不在

  今年7月21日,一辆演出大篷车驶入襄州区张湾街道商贸城社区。抵达后,湖北省豫剧团的演职人员们手脚麻利地卸车装台。然后,大家迅速上妆、换装,精神抖擞地登台开唱。一位观众说:“舞台上一些演员不就是刚才装台的那些人吗?他们干起活儿利索,唱得也好,咱得给他们竖大拇指!”此次演出是省豫剧团优秀剧目消夏巡演“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之一,该剧团在夜幕降临后把演出大篷车直接开进社区、广场,开到百姓纳凉的地方。据了解,本次活动从7月持续到9月底,场场观众爆满。

  7月至8月,高新区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开展送电影下基层活动,为广大群众送上《建党伟业》《叶问》等100部优秀电影;“十一”期间,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走进竹林桥镇、孟楼镇开展惠民文艺演出,让居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样,襄阳市艺术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也活跃在村镇、社区、工地、学校等地。“我们要送老百姓需要的‘文化大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襄阳市艺术剧院总经理庾铭回忆,最初送文化下乡演出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尤其是交通差,时常天不亮就要出门赶路。如今路网四通八达,到演出地点方便了很多。更为可喜的是,很多村子都有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宽敞平整,文体设施齐备,演出环境大大改善。

  结对子种文化 耕耘艺术热土

  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职责,不仅是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对子、种文化”。

  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中,襄州区石桥镇黑龙小学成功入选。作为襄州区最偏远的小学之一,何以最终摘得“国牌”?这离不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辛勤播种。黑龙小学推进传统戏曲特色教育,但师资力量薄弱。湖北省豫剧团得知情况后,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义务对该校学生进行指导。刘灿、崔桂英等专家,每周到学校为师生传授表演技巧。渐渐地,该校排练的多个戏曲节目走出学校,到部队、到社区、到外地演出,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群众走上舞台,乡音唱出变化。枣阳市在群众身边搭建大舞台,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帮助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让“送文化”变“种文化”。枣阳“帝乡大舞台”的搭建,让平日里农村寂静的夜晚热闹起来。

  据介绍,2022年“帝乡大舞台”在全市18个镇(办)持续举办,以专业剧团红色文艺轻骑兵示范引领基层文艺骨干,培养出一批优秀文艺人才。

  走基层勤采风 创作精品力作

  向农民取经,在田间地头取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秘诀”。

  自2021年10月以来,谷城县作家协会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进行采风创作活动,大家带着火热的激情,踏深山、到田间、访农家、问农事,写出了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诗歌。截至目前,谷城县作家协会已经为167个村创作204首诗歌。

  2022年“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目惠民演出中,多部剧目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其创作源泉来自于本土的红色故事、民间文化。襄阳花鼓戏《远山忠魂》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熊子勋的事迹为原型;襄阳花鼓戏《情醉清凉河》的故事原型是南漳县李庙镇赵店村的村民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湖北越调《滚灯谣》的编创人员多次前往谷城县盛康镇采风,十余次修改后方才定稿……5年来,全市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次,送图书2万余册,送春联和书画作品1万余件,举办文学大讲堂、文艺讲座、文艺培训100多场。(襄阳日报 通讯员 陶丽娟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襄阳:红色文艺轻骑兵驰骋襄阳大地

发表时间:2022-10-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工地、田野、山间,他们的歌声响彻天地、曼妙的舞姿装点四季;在学校、军营、社区,精彩的戏曲、幽默的小品、飘香的翰墨,绘出幸福生活的温馨美景……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色文艺轻骑兵。

  近年来,襄阳市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用脚步丈量襄阳大地,把红色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百姓的心坎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开展680余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惠及群众16万余人次。

  贴近群众需求 舞台无处不在

  今年7月21日,一辆演出大篷车驶入襄州区张湾街道商贸城社区。抵达后,湖北省豫剧团的演职人员们手脚麻利地卸车装台。然后,大家迅速上妆、换装,精神抖擞地登台开唱。一位观众说:“舞台上一些演员不就是刚才装台的那些人吗?他们干起活儿利索,唱得也好,咱得给他们竖大拇指!”此次演出是省豫剧团优秀剧目消夏巡演“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之一,该剧团在夜幕降临后把演出大篷车直接开进社区、广场,开到百姓纳凉的地方。据了解,本次活动从7月持续到9月底,场场观众爆满。

  7月至8月,高新区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开展送电影下基层活动,为广大群众送上《建党伟业》《叶问》等100部优秀电影;“十一”期间,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走进竹林桥镇、孟楼镇开展惠民文艺演出,让居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样,襄阳市艺术剧院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也活跃在村镇、社区、工地、学校等地。“我们要送老百姓需要的‘文化大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襄阳市艺术剧院总经理庾铭回忆,最初送文化下乡演出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尤其是交通差,时常天不亮就要出门赶路。如今路网四通八达,到演出地点方便了很多。更为可喜的是,很多村子都有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宽敞平整,文体设施齐备,演出环境大大改善。

  结对子种文化 耕耘艺术热土

  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职责,不仅是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对子、种文化”。

  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中,襄州区石桥镇黑龙小学成功入选。作为襄州区最偏远的小学之一,何以最终摘得“国牌”?这离不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辛勤播种。黑龙小学推进传统戏曲特色教育,但师资力量薄弱。湖北省豫剧团得知情况后,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义务对该校学生进行指导。刘灿、崔桂英等专家,每周到学校为师生传授表演技巧。渐渐地,该校排练的多个戏曲节目走出学校,到部队、到社区、到外地演出,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群众走上舞台,乡音唱出变化。枣阳市在群众身边搭建大舞台,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帮助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让“送文化”变“种文化”。枣阳“帝乡大舞台”的搭建,让平日里农村寂静的夜晚热闹起来。

  据介绍,2022年“帝乡大舞台”在全市18个镇(办)持续举办,以专业剧团红色文艺轻骑兵示范引领基层文艺骨干,培养出一批优秀文艺人才。

  走基层勤采风 创作精品力作

  向农民取经,在田间地头取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秘诀”。

  自2021年10月以来,谷城县作家协会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进行采风创作活动,大家带着火热的激情,踏深山、到田间、访农家、问农事,写出了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诗歌。截至目前,谷城县作家协会已经为167个村创作204首诗歌。

  2022年“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优秀剧目惠民演出中,多部剧目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其创作源泉来自于本土的红色故事、民间文化。襄阳花鼓戏《远山忠魂》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熊子勋的事迹为原型;襄阳花鼓戏《情醉清凉河》的故事原型是南漳县李庙镇赵店村的村民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湖北越调《滚灯谣》的编创人员多次前往谷城县盛康镇采风,十余次修改后方才定稿……5年来,全市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次,送图书2万余册,送春联和书画作品1万余件,举办文学大讲堂、文艺讲座、文艺培训100多场。(襄阳日报 通讯员 陶丽娟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