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因为一面国旗,苏州太湖马拉松引发了一场大争论。11月18日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何引丽在终点前进行争夺冠军的最后冲刺时,志愿者却冲入赛道上,两次递国旗给何引丽,打乱了她的节奏,导致她被身边的非洲选手拉开距离,最终获得亚军。而何引丽在拿到国旗后,因雨天湿滑和体力不支将其掉落,事后还有人批评其是乱扔国旗、“不爱国”。(11月19日澎湃新闻)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城市马拉松的队伍。举办这样一场高水平的全民性赛事,需要严谨高效的全方位调度,无疑是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精神的一次集中检测。在这种前提下,苏州这场马拉松却因为志愿者的一个举动“火”了。引发热议的,一是志愿者为何可以随意进入跑道,这种不专业的志愿行为是否为举办方要求或默许?二是选手“扔”国旗是否不爱国,身披国旗和比赛成绩哪个更重要?
在各种重大赛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运动健儿身披国旗欢呼庆祝的场面,确实激动人心,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国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画面往往发生在比赛结束之后,试问有哪个国家会特意安排人手,在运动员冲线之前硬塞给他一面国旗?在这场比赛中,有两名志愿者不顾比赛处于最后胶着时期,不顾运动员正处于高度紧张和体力即将透支的冲刺时刻,成功闯入赛道并执意递出国旗,显然不是最初组委会有关人士所言的“志愿者个人行为”可以解释。果然,这一说辞在再三反转后被证明站不住脚,以组委会道歉暂告结束。
这一事件背后值得反思的真正问题,不只是志愿者不合时宜的行为,也不只是组委会没有担当精神,错了还试图“甩锅”给志愿者。比赛中途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入赛道,本应是举办方应该保证维护的规则,为了拍几张“彰显国威”的照片,就能肆意破坏比赛规则、无视体育精神,这样的行为与“爱国”如何画上等号?舆论之所以对此产生极大反弹,也不只是因为丢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冠军,而是对此类热衷于喊口号、搞摆拍,却不分场合、不分主次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搞劳动本该是身体力行,却变成拿个铁锹扫帚装装样子;下基层本该是解决问题,却变成了和困难群众“合影留念”;体育精神本该是更高更快更强,却变成拍下身披国旗冲线的照片比运动员的冲刺拼搏更加重要……此等陋习,还试图假借“爱护国旗”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民众绝不会答应。
爱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身披国旗欢呼喝彩只是其中之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赛场上运动员辛勤挥洒的汗水和奋力拼搏的身影,是赛场下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围观群众的加油鼓劲,是一座城市在赛事进行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效、文明、激情、有序。多一些脚踏实地,多一些专业精神,无论有没有手持国旗,这就是我们对祖国最真诚最深情的表达方式。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swmbxxbs@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